從靈渠到平陸運河

2023-07-20 20:21:26 字數 3146 閱讀 1086

靈渠鳥瞰。開鑿於秦始皇時期的廣西靈渠,與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並稱為先秦三大水利工程,素有「世界奇觀」之美譽。在中國文化體系中,靈渠在文學、歷史和哲學方面,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價值。

靈渠的哲學價值。

靈渠的設計營建體現了中國哲學理念。

這個哲學理念體現為三點。

一是天人合一。

靈渠的渠首工程主要由天平壩和鏵嘴組成,天平壩分為大小天平,呈「人字形」,鏵嘴順大小天平結合部向前延伸,更突出其人首形象。

當人們取乙個較高的視角,就會發現,靈渠渠首恰好是乙個「人」字大壩,「人」字大壩形象地詮釋了中國文化的核心觀念——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關鍵詞,表達的是自然與人類和諧統一的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主要基調。錢穆認為,「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季羨林認為「天人合一」這個命題是東方綜合思維模式最高最完整的體現。他指出:東方人對大自然的態度是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認識自然;在這個基礎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天人合一」這個命題,就是這種態度在哲學上的凝練的表述。

顯然,靈渠正是人類與大自然交朋友的證據。

二是道法自然。

原來的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相近卻不相通,越城嶺成為湘江與漓江的阻隔。然而,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找到了湘江與漓江最近的地理位置,他們選擇在這個位置開山劈嶺,使互不相通的湘江和漓江相通,使互不相通的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相通。

這個位置正是靈渠渠首,靈渠的人字渠首分派湘漓,完成湘漓分流的任務後,開鑿出來的運河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則,持續地匯入越城嶺南面的自然河流,使人為的工程實現了最小化。

道法自然,通俗地說,就是遵循自然規律,就是盡可能減少人為,盡可能融入自然。如今,除了在渠首工程上,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人類留下的工程痕跡,渠道之外,人們看到的靈渠與自然河流幾無差異。

靈渠,正是道法自然的典範。

三是陰陽平衡。

陰陽是典型的中國名詞。中國哲學的終極追求就是陰陽平衡,自然要陰陽平衡,人類要陰陽平衡。

天平是靈渠獨特的工程設計,它具有攔水、分水、洩水三大功能。其中,分水和洩水遵循的正是陰陽平衡的原理。

海洋河三七分派,七分入湘,三分入漓,這是陰陽平衡。

大小天平和洩水天平保持一定高度調適水位,**的河水越過天平進入湘江故道,保證興安縣城不受洪水侵襲,這也是陰陽平衡。

人字天平避免了攔河壩正面迎接河水衝擊,弱化了河水對攔河壩的衝擊力,這還是陰陽平衡。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陰陽平衡,靈渠從原理和功能方面形象地詮釋了中國哲學這三大命題。

靈渠的歷史價值。

靈渠開鑿最初出於軍事目標,當軍事目標完成,靈渠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推進了中原與嶺南的文化交流,推進了五嶺南北的民族融合。

關於文化交流。在秦始皇時代,中原的文明程度顯然高於嶺南,靈渠開鑿,為嶺南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力,這是眾所周知的常識,是靈渠在中華文明史上的重要貢獻。

關於民族融合。靈渠地處湘、黔、桂、粵四省區結合部,是壯侗語族和苗瑤語族兩大語族共十多個少數民族的聚居地。

整個中國南方基本屬於古代越人的地盤,包括今天的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等省區。越人有許多分支,包括駱越、閩越、滇越等,統稱百越。

生活在嶺南(即廣東、廣西和海南)的越人主要是駱越人。駱越人是壯、侗、仫佬族等族的先民,他們基本同屬於乙個語族——壯侗語族。除了壯侗語族,苗瑤語族中的苗族和瑤族也生活在靈渠周邊。靈渠是兩大語族,十多個民族的交匯地帶,擁有相當多元的民族文化。

高洪雷的《另一半中國史》,寫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來龍去脈,其中專門有靈渠一節。的確,秦始皇開鑿靈渠,統一嶺南。靈渠在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靈渠正好是湘江與珠江流域的樞紐,毫無疑問,它對上述兩大語族十多個民族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可以說,靈渠是古代百越民族、苗瑤民族相互融合的重要樞紐,是上述十多個民族生成的重要媒介,對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貢獻卓著。以往,我們似乎對靈渠的民族文化內涵關注不夠,忽略了靈渠在中國多民族生成歷史上的重要作用,今後我們有必要從民族文化的視角去挖掘靈渠的文化蘊涵。

靈渠的文藝價值。

靈渠派生了不少優秀的文藝作品。

我發現,平時我特別喜歡的一些桂林山水詩,有不少與靈渠有關。

比如,明朝俞安期的《初出漓江》:

桂楫輕舟下粵關,誰言嶺外客行艱。

高眠翻愛漓江路,枕底濤聲枕上山。

這首詩中的「枕底濤聲枕上山」,既寫出了漓江的形,又寫出了漓江的神,還寫出了詩人本身的情趣,真正稱得上是形神兼備,寄託情懷。

又比如,清朝袁枚的《興安》:

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

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有動有靜,有光有影。

在我看來,這兩首詩都是中國山水詩的經典,它們充分表現了桂林山水的親和力,山水真正成了人化的自然,成為人類的審美媒介。

靈渠不僅能夠啟用詩人的山水審美,而且,還能夠承載詩人的友情、親情,比如明朝桑悅的《觀湘漓分流——寄竹窗民奇民育民秀諸堂兄弟》:

海陽一水化湘漓,南北分流各有期。

同派可憐成隔絕,三溟即有會同時。

這首詩表面上寫的是湘漓分派這一景觀事實,但深層卻承載了親情和友情,用江河的暫時分流比喻親人朋友暫時分離。然而,無論是江河還是親人,最後總會相匯。中國古代詩歌中這樣描寫離別愁緒的詩歌並不多。而作者之所以傳達出這樣的情感,實是因為靈渠的湘漓分派與匯合大海給予作者的啟發。

靈渠的座標價值。

據考證,靈渠在歷史上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為促進中國對外交流曾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靈渠是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合浦連線中原腹地的重要一環。當時,合浦有一條通向長安的水陸聯運通道:水路從合浦南流江—北流江—潯江—西江—桂江—漓江—靈渠—湘江—長江—漢江—漢中—褒水,經陸路至秦嶺—咸陽(長安),而靈渠就是這條水陸聯運通道的重要咽喉。

時間來到21世紀,靈渠已完成了它的使命,成為一段歷史的剪影。而今天,一項全新的偉大水利工程,即將開啟通江達海的新篇章。2023年8月,中國西部陸海新通道骨幹工程——平陸運河正式開工建設,將為中國西南地區開闢一條由西江幹流向南入海的江海聯運大通道,成為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遙望2023年前靈渠,乙個新的夢想正在廣西大地上續寫新的傳奇。

靈渠的歷史,給平陸運河的未來提供了參照座標。如果說靈渠促進了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融合,那麼,平陸運河將推動中國西部經濟與東部經濟的共同發展;靈渠曾在中國統一的歷史程序中起過重要作用,平陸運河也將在中華民族共同富裕的現實程序中扮演重要角色。江海聯動、大潮奔湧,一條全新的南向大通道將助推廣西開啟向海圖強的嶄新篇章。

作者:黃偉林

編輯:黃浩剛

審核:李可然

桂航學子三下鄉 訪平陸運河建設程序,探沿線鄉村振興之路

平陸運河建設縱向貫通西江幹流與北部灣國際樞紐海港,是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大戰略專案。為全方面了解運河建設對沿岸帶來的變化發展,2023年7月19日至7月22日,桂林航天工業學院 訪世紀大運河,尋中國式現代化 調研實踐隊前往平陸運河企石樞紐 馬道頭樞紐和廣西陸屋鎮申安村開展實踐調研活動,參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