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開啟綠色發展,內河船舶將存氫能機遇

2023-07-26 17:58:40 字數 2990 閱讀 8563

氫能方案在內河船舶的綠色替代中存在優勢。

2023年7月,國際海事組織船舶溫室氣體減排戰略修訂、歐盟 maritime fueleu 法規等陸續落地,航運領域減碳政策逐漸收緊。同時,國內外航運業開始陸續布局綠色燃料等零碳動力替代,在國際海航、近沿海及內河等領域形成了lng、甲醇、鋰電等多種減碳方案。

氫能的船舶應用雖然起步較晚,但其在內河船舶領域仍存較大機遇。尤其內河船舶減碳應用場景尚未完全開啟,氫能存在先發優勢,且氫能領域現有的技術積累已經可以滿足內河船舶建造、運營的部分需求,其多元化的應用途徑也可以解決部分推廣難題。

下面,能景研究結合航運業綠色發展現狀分析氫能在內河的應用推廣機遇,以供行業參考。

01 政策驅動,船舶零碳動力替代起步

航運是國際貨物主要輸運方式,碳排放總量居高不下。以海運為例,據國際船舶海工統計機構克拉克森統計,2023年海運**佔全球**量的89%,達115億噸。同時,國際海事組織(imo)等統計,2023年全球國際航運業(不含國內航行、漁船等)co2當量排放量約7.94億噸,到2023年達到10.56億噸,2023年仍超過8億噸,佔全球人為碳排放總量的3%左右。

減碳政策逐漸落地,船舶行業面臨較大減排壓力。2023年,歐盟確定將航運納入碳交易體系,從2023年起對5000總噸及以上的船舶徵收40%碳排放稅,並到2023年提高到100%;2023年,國際海事組織正式開始開展船舶碳排放強度評級,且根據7月7日最新減碳戰略修訂,到2023年比2023年至少降低70%。為達到國際海事組織2023年目標,技術上目前只有零碳動力方案可選。

綠色燃料替代先行,甲醇海航船舶已開啟應用。綠色替代燃料因減排量大、動力系統改動小,在遠洋航行等排放量大的地方將率先使用。根據克拉克森資料,2023年和2023年1-5月新船訂單總噸重中,替代燃料船舶分別佔60%與40%左右,其中lng替代燃料燃料分別佔60%和和55%左右,有所下降;甲醇船舶則由6%大幅提高到了34%,還有船東選擇“甲醇/氨燃料預留”等方案以便將來進行改造。可見在2023年以來逐漸嚴格的減碳政策下,國際船東已經開始探索布局零碳動力規模化替代。

02 不同需求,多場景下替代路徑不同

船舶按航行區域可分為遠洋、近沿海、內河等場景,不同場景因續航、發動機動力等的需求因此當前採用的替代燃料方案不同。

遠洋航運領域續航遠、載重噸大,替代方案以lng、甲醇為主。遠洋航運續航要求一般在1萬千公尺以上,載重噸大於5萬,發動機總功率需求超過10 mw,甚至可達50 mw。相應地,lng與甲醇體積能量密度較高、儲量大,可滿足長續航需求,發動機功率也已經突破到10 mw以上,因此是遠洋航運主要的替代燃料。其中,由於國際減碳政策最先聚焦國際遠洋航運等因素,因此具有零碳排潛力的甲醇最先在遠洋航運領域開始規模化推廣。如大連船舶重工等設計的某31萬載重噸甲醇船舶,續航可達40000 km。

近沿海航運續航較遠、載重噸較高,替代方案以lng為主。除部分沿海觀光等用途的小型船舶外,近沿海船舶多為國內跨省或國際航線,航程100-1000 km,載重噸平均3萬左右,發動機總功率需求超過3 mw。同樣由於lng在體積能量密度、發動機功率上等方面的替代可行性,因此lng成為目前近沿海主要的替代燃料方案,如“海洋石油550/551/552/553”系列lng近海守護**船。

內河航運高載重噸替代以lng為主,短程、低載重噸替代以鋰電為主。內河航運航程從20 km到1000 km左右不等,2023年國內內河載重噸不超過1萬,所需發動機功率低於5 mw。目前國內內河lng動力應用侷限在2000 載重噸以上的船舶,存在造價較高、發動機功率無法覆蓋、加註站數量少等難題;鋰電目前則多用於3000 載重噸以下、200 km左右短續航的領域,主要因為其能量密度較低,重量及空間占用大,如國內最大的純電貨船3000總載重噸“船聯1號”,電池總重達34噸。

03 仍在發展,內河中小型船舶及長續航場景存氫能機遇

內河減碳應用的場景還沒有完全開啟,氫能有著先發優勢。尤其在內河3000載重噸以上,以及3000載重噸以下的遠航程船舶領域尚需進一步探索減碳方案。3000載重噸以上船舶主要在推廣lng清潔燃料,但lng燃料替代重油的減碳潛力僅20%左右;3000載重噸以下主推純電方案,但續航多在200 km以下,增加續航需增加電池數量,某些船舶電池總重甚至需到近百噸。另一方面,目前氫能方面已有3000載重噸級以上的船舶改造專案,如歐洲“fps waal”貨船載重噸超過3000,運營里程約240 km。

氫能船舶技術已經實現部分突破,可滿足場景需求。尤其功率方面,目前燃料電池單台功率最大已突破300 kw,使用數台組成動力系統已經可以突破mw級別,基本滿足內河5000載重噸左右船舶動力需求,如“fps waal”燃料電池貨櫃船系統總功率達到1.2 mw,由6個200 kw燃料電池模組組成。

氫能有著多元化應用路徑,可解決推廣初期難點。氫能既有固態儲氫、液氫等多種儲氫路線,也可以與甲醇、氨等實現耦合轉換,一方面可利用高體積能量密度路徑儲氫,解決氣氫占用船上空間過大的問題,如挪威的“mf hydra”車客渡輪採用液氫技術,體積能量密度是70 mpa氣氫的1.8倍,空間占用可減小近一半;另一方面可利用氫能與氫載體的互相轉化解決水上及沿河加氫站建設難題,如採用甲醇製氫加氫一體化模式,既可降低加氫站建設成本,同時能夠節約水上加氫站空間、提高水面波動環境運營安全性。

04 小結

2023年至2023年國際航運領域減碳政策陸續落地,碳稅及碳排管理限制逐漸縮緊,探索低碳替代燃料成為航運領域的重要應對方案之一。遠洋航運、近沿海及內河航運依照各場景的實際需求,已經開展了以lng、甲醇、鋰電等不同方案為核心的動力替代。

在此背景下,內河航運領域或將成為氫能機遇場景,尤其在高載重噸及長續航場景氫能具有先發優勢,且氫能已有mw級動力系統方案等技術突破以及多元化的應用方式,能夠適應內河場景應用需求。

以制度護航綠色發展

8月15日,首個全國生態日主場活動在浙江省湖州市舉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決心之大 力度之大 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 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誌。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

中國綠色金融發展對綠色創新的影響研究

隨著工業化程序的加快,中國在保持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亦面臨十分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逐步建立與健全綠色低碳迴圈發展經濟體系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在中國經濟綠色低碳轉型的現實背景下,綠色金融和綠色創新在推動中國經濟內涵式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為此,中國在 十四五 規劃中提出要 發展綠色金融,支援...

懷來農商銀行 綠色金融推動綠色新興產業發展

河北懷來農商銀行以提公升綠色金融質效為導向,不斷完善機制建設,創新綠色信貸產品,加大對新型能源體系 綠色低碳技術研發等 雙碳 重點領域的信貸支援力度,推進綠色新興產業健康發展。任思遠。河北懷來農商銀行以提公升綠色金融質效為導向,不斷完善機制建設,創新綠色信貸產品,加大對新型能源體系 綠色低碳技術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