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養生智慧型 秋季養生

2023-08-10 00:23:09 字數 1010 閱讀 3173

2023年立秋交節的時間為8月8日02時22分41秒。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秋季養生貴在養陰防燥,秋季陽氣漸收,陰氣生長,故保養體內陰氣成為首要任務,而養陰的關鍵在於防燥。

起 居: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早睡以順應陰精的收藏,早起以舒達陽氣 。俗語說“春睏秋乏”。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常表現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辦法就是適當地進行體育鍛煉,但要注意循序漸進;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情 志:以“收”為要,做到“心境寧靜”,這樣才會減輕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才能適應秋天的特徵。如何才能保持心境寧靜呢?簡單地說,就是要“清心寡欲”。私心太重、嗜欲不止會破壞神氣的清靜。在現實生活中,把精力多用在工作上,而不要“爭名在朝,爭利於市”,多做好事,多做奉獻。 秋天雨水較少,天氣乾爽,人體容易虛火上炎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易傷肺,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肺氣太強,容易導致身體的津液不足,出現諸如津虧液少的“乾燥症”,比如**乾燥,咳嗽等。

飲 食:膳食要以滋陰、清熱、健脾、潤肺為基本原則。以醬劑配菜,多喝潤肺湯;忌食辛辣刺激油膩食品;秋季大量瓜果上市,脾胃虛寒者慎食;年老胃弱者,可採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夏秋之交,宜少吃多餐、宜熱食、溫軟、易消化之物,清洩胃中之火,將濕熱之邪排出,再貼秋膘。

秋季進補,冬令打虎”,秋季推薦滋陰去燥食譜: 滋陰湯:1、冬瓜、淮山、白果適量,煲湯,每週喝兩到三次 2、豬肺排骨秋梨銀耳湯 3、豬骨蓮藕湯 養生粥:百合蓮子小公尺粥,淮山南瓜小公尺粥 涼拌菜:涼拌雙花(西藍花、椰菜花)。

運 動:第一,要多喝水,以補充夏季丟失的水分。第二,多接地氣,秋季我們要多走進大自然的懷抱,漫步田野、公園,這都有助於養陰。第三,避免大汗淋漓。汗出過多會損人體之“陰”,因此,秋季鍛鍊方式、強度要適度。秋季最好的運動就是爬山、放風箏,其次是快步走、瑜伽、太極等。

預防秋季易發的疾病:瘧疾、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過敏症、抑鬱症、慢性咽炎。

黃帝內經的養生知識

黃帝內經 裡頭有關飲食養生的理論內容可是相當的豐富喲,特別是在講飲食的作用 基本原則 養生方法以及病人飲食禁忌等方面,已經形成了一整套體系,對於後來中醫養生理論的發展起到了很深遠的影響。這裡面不僅強調了吃東西的重要性,還給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議。比如說,提出了飲食要以五穀為主,以五果 五畜 五菜為輔的合...

黃帝內經越看越可怕!

為什麼說黃帝內經越看越可怕?因為黃帝內經並非普通的醫學經典,同時也是哲學經典。它蘊涵著巨大的學問,開啟黃帝內經,首先映入眼簾的,是 素問 篇的 上古天真論 主要講的是治世 治人 治國家 治社會。主張 上醫治未病。把宇宙執行與人體執行巧妙地聯絡起來,這也是我們看了 黃帝內經 後,再看一些疾病,可以看得...

《黃帝內經》主要講什麼?

黃帝內經 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跟 難經 傷寒雜病論 神農本草經 被稱作是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它的成編,標誌著中醫理論體系的形成,在中國醫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後世尊為 醫家之宗 是中國影響最大的一部醫學典籍。那 黃帝內經 具體講的什麼呢?有專家學者就講述了,黃帝內經說的內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