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與二十四節

2023-10-19 19:01:45 字數 3049 閱讀 5286

《周易》與二十四節氣

文/王萬順 袁建國

2023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間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周易》是中華最古老的文化典籍,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八卦最早的主要是用途應用於曆法,故《周易》六十四卦與二十四節氣有著密切的聯絡。

據《史記曆書》記載:黃帝考星歷,建五行,起訊息,正閏餘。我國古代曾經使用《周易》來推算年、月、節令。古代曆法將兩個冬至之間的週期稱為「歲」,即一年。將「歲」分為二十四個等份,即二十四節氣。每一節氣大約三十天,相當於乙個月,其中「節」和「氣」,各占十五天。「起訊息",就是指的《周易》中的十二訊息卦。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二署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古代先賢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的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對指導傳統農業和日常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其根據地球繞太陽的黃道而分,故稱為陽歷,一節一氣為一月。

漢代用《周易》卦氣為二十四節氣變化建立起一套符號模式,從六十四卦中抽取十二卦,來表示一年節氣的變化,其代表人物是西漢的孟喜。十二訊息卦,也稱十二月卦、十二候卦。消者,消退;息者,成長,萬物此消彼長,總是在變化之中。其 十二訊息卦分為兩組,一組是陽爻由下而上:表示陽氣漸盛之卦,稱為息卦,如《復》·《臨》·《泰》·《夬》·《大壯》·《乾》卦。另一組是陰爻由下而上,表示陰氣漸消之卦,稱為消卦,如《姤》·《遁》·《否》·《觀》《剝》·《坤》卦;。從復卦至乾卦,陽爻逐漸增加,陰爻逐漸減少,表示陽氣逐漸增強,為陽息陰消。從《垢》卦至《坤》卦,陰爻逐漸增加,陽爻逐漸減少,表示陰氣逐漸增強,為陰息陽消。十二訊息卦配十二月及陰陽四時等,以明消長之機。

復卦》,子月,農曆十一月,節氣大雪·冬至。冬至這一天是一陽爻臥底,與陰相結合,冬至這一天,是日影最長的一天,也是日照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復卦》叫一日來復,剛才還是坤卦,全部是陰爻,現在最下面原來的一陰爻變成了陽爻,變成了《復卦》。

臨卦》,醜月,農曆十二月,節氣是小寒·大寒。「臨」,就是臨界點。從十二月看,有兩個臨界點,從季節上看,冬去春來是乙個臨界點;另乙個臨界點,十二月過去後是正月,是今明兩年的臨界點。《臨卦》下面是兩個陽爻,雖然是十二月,春已暗中來臨。

泰卦》,寅月,農曆正月,節氣是雨水·立春。《泰卦》天在下,地在上,地往下走,天往上來;《泰卦》上面是三個陰爻,下面是三個陽爻,是三陰三陽的卦。此時,地球已全部充滿了陽能。三陽開泰,是指人身上的脈絡太陽經「開竅」。這個泰就是通暢。立春了。

大壯卦》,卯月,農曆二月,節氣是春分·驚蟄。陽氣又上公升了,《大壯卦》上面是震卦,代表雷,下面是乾卦,代表天。春雷一聲震天響,驚蟄,萬物復甦,冬眠的動物紛紛吐出口中的混土恢復了活動。卦氣已呈四陽之象。

夬卦》,辰月,農曆三月,節氣清明·穀雨。陽氣繼續上公升,陽氣息,陰氣消,到了這個程度叫《夬》,實際上它有「決定」或「抉擇」之意。此時陽已上公升到五爻,陽氣最充足。這時候,該消的也消了,該作出抉擇了。天地間充滿新生,乾卦》,巳月,農曆四月,節氣是立夏·小滿。乾卦六個爻全部是陽爻,乾卦是立夏的季節,四月的天氣特別燥熱。此時陽氣已達到了飽和點,陽氣也到了極限,物極必反,陽極則陰生。

垢卦》,午月,農曆五月,節氣是芒種·夏至。在原來的純陽卦中,從最下面的一陽爻又變成了陰爻,濕氣在內部開始發生了,陽在消,陰在息。夏至這一天,日影最短。夏至是最盛開始回落的轉折點,夏至日照最長。

遁卦》,未月,農曆六月,節氣是小暑·大暑。遁,就是隱遁,隱蔽起來;逃遁。《遁卦》下面有兩個陰爻,說明暗中已有凋零的意味。此時麥子已收割,象徵一半生髮的季節已過,另一些農作物還得以生長。

否卦》,申月,農曆七月,節氣是立秋·處暑。此時天氣開始明顯的轉變,到了下半月,夏天將全部結束,秋收開始,天氣轉涼。泰極否來;泰已走了,那麼否就來了。此時是立秋之時,秋風掃落葉,花就要開始凋謝了。

觀卦》,酉月,農曆八月,節氣是秋分·白露。陰氣又在上公升,該卦的陰爻已經到了四個,《觀卦》上卦為巽,是風,下卦為坤,是地,深秋之風,滿地落葉,陽已快要走到盡頭了,天地呈現蕭殺之氣。但八月十五的圓月明亮,閤家團圓的好時節。

剝卦》,戍月,農曆九月,節氣是霜降·寒露。《剝卦》上卦是艮,為山;下卦是坤,為地;為山上之土剝落於地。此時,陰氣再上,剝得乾乾淨淨,霜也來了,露也來了,把陽氣剝的剩下最後一點點。

坤卦》,亥月,農曆十月,節氣是立冬·小雪。《坤卦》六個爻全部為陰爻,天地之間的放射能,此時已全部吸收,入地;但陰極陽生,十月立冬後,必有小陽春,有一·兩天的東南鳳。

二十節氣是東方人智慧的結晶。《周易》對二十四節氣在內的各種天文、氣象等自然現象的觀察與獲取感性系統化、體系化是功不可沒的。

節選自王萬順 袁建國《話說周易》 鄭州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

作者簡介:王萬順,2023年出生於河南省安陽縣,鄭州大學中文系畢業,安陽市人社局退休幹部,資深周易文化學者;鄭州大學《周易》與古代文獻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安陽周易研究會榮譽會長、羑里城發展顧問、安陽市第三屆最美(博學)老人;潛心研學《周易》近三十年,撰寫易學研究與宣傳各類作品100多萬字,包括報刊發表200餘篇(海內外上千家網際網絡平台收錄**)出版書籍《走進周易》《易學與中華文明》,與袁建國合編《話說周易》,2023年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在國內社會各界做推廣《周易》文化知識講座與專業授課百餘場。

作者簡介:袁建國,2023年出生於河南省安陽市,中國創業培訓(syb)講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安陽市作家協會、美術家協會、影視家協會會員,吹畫「非遺」傳承人;出版有《靠近社會走進人生》《文壇快槍博文精選》《全民創業讀本》《創業知識問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讀本》等著作,撰寫影視劇與電視片30餘部,做《河圖洛書》《易經哲學》《殷商文化》《人類行為本能》《甲骨文》《*規》《婚姻與家教》《創新創業》等講座數十場。與王萬順合編《話說周易》,2023年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

二十四節氣 立秋

立秋,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秋季的第乙個節氣。每年的8月7日或8日,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便是立秋節氣的到來。此時,氣溫逐漸下降,天氣也逐漸變得涼爽宜人。立秋是乙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因為它標誌著秋季的開始。在這個時期,萬物開始由繁茂走向成熟結果。在立秋之前,天氣炎熱潮濕,農作物生長旺盛 而在...

二十四節氣之大暑

關於大暑的由來,它源自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和天文觀測。在農耕社會中,人們通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將一年劃分為24個節氣,以幫助農民合理安排農事活動。大暑在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120 時,這一時刻被定為大暑節氣的開始。大暑得名於天氣炎熱酷暑的特徵。當夏日驕陽炎熱到達高峰,氣溫達到一年中...

二十四節並不只有耕地

一直以來,人們對二十四節氣的理解通常侷限於農耕和農事活動的應用。易經八卦中的金 木 水 火 土五行元素,多數人只將其視作神秘的象徵符號。然而,在與宋老師結緣後,我才發現二十四節氣竟與五行元素一一對應,而五行又與人體五臟的相應關係,這種發現給了我極大的啟迪和感悟。黃帝內經 中有這樣一段話 天有四時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