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简介(12)

2023-10-21 21:15:21 字數 8168 閱讀 3334

接《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简介(11)

熊大闰院士(2023年当选)

熊大闰,2023年9月16日出生于江西吉安,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主任 。

2023年熊大闰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恒星研究室工作;2023年开始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助理研究员、研究实习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23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熊大闰主要从事恒星对流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稳定性的理论研究。在恒星对流理论以及与之有关的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稳定性问题的研究中,摒弃传统的混合长的对流理论,发展了一种独立的非定常恒星对流的统计理论和一种非局部对流的统计理论,并成功地将它们用于变星脉动和大质量恒星演化的理论计算,解释了变星脉动不稳定区红端边界,克服了传统理论在大质量恒星演化计算中著名的所谓半对流区的理论困难。较之传统理论,新理论得到与观测更为相符的结果。

徐红星院士(2023年当选)

徐红星,2023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院长,河南省科学院院长,武创院医疗与物理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所长。

2023年徐红星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2023年前往瑞典留学及工作,先后获得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2023年博士毕业后在瑞典隆德大学物理系任助理教授;202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并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2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支持;2023年至202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纳米物理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主任;20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23年进入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工作,担任教授、纳米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2023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徐红星主要从事等离激元光子学、分子光谱和纳米光学的研究。主要包括:单分子的物理化学性质,单分子操控及器件的研究;表面增强光谱;复杂金属纳米结构的表面等离体学;表面等离子体光学传感器;近场光学的理论模拟与计算。发现成对金属纳米颗粒在光场作用下能够在其纳米间隙中产生巨大的电磁场增强效应,是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原因,也是其它基于纳米间隙效应研究的物理基础;提出了等离激元光学力和单分子捕获、表面增强拉曼与表面增强荧光统一的理论,发现表面增强光谱的纳米天线效应,研发了针尖增强拉曼光谱系统,实现等离激元催化反应。发现纳米波导等离激元的激发、传播、发射、与激子相互作用的物理机理和调控机制;在纳米波导网络中实现光子路由器、完备的光逻辑、半加器和光逻辑的级联。 发现了金属纳米波导中表面等离激元的手性传播;发现金属纳米线等离激元的近场分布强烈依赖于纳米线周围的介电环境,并利用该特性实现了对等离激元传播的调控;实现了纳米尺度的光路由器;首次通过金属纳米波导构建了完备的纳米全光逻辑器件,实现了两个二进制数的加法运算;首次演示了等离激元逻辑的可扩展性,通过或门和非门的级联实现了或非运算;在室温下实现了对等离激元传播损耗的补偿;系统地研究了金属纳米线的表面等离激元性质,如等离激元的发射方向、偏振特性、分光特性、衬底效应、传播损耗、干涉特性、模式转换等;利用金属纳米线表面等离激元的传播实现了单分子水平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远程激发;利用自主研发的高真空针尖增强拉曼光谱系统发现了等离激元辅助的分子化学反应;首次合成了具有均一米状形貌的银纳米颗粒,并研究了该结构中的高阶等离激元共振;发现了等离激元和激子相互激发和相互转化的双向过程;首次在实验上实现了对金属纳米线上两个量子点产生的表面等离激元的分辨;研发出大面积自支撑高深宽比 5000 线/毫米的软 x 射线金透射光栅。在等离激元纳米波导与集成光芯片、表面/针尖增强光谱和金属纳米结构的等离激元光子学特性的研究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

徐至展院士(2023年当选)

徐至展,2023年12月16日出生于江苏常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2023年徐至展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考取北京大学研究生;2023年从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2023年3月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2023年被聘任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世界实验室)首届特别成员;2023年至202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2023年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23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3年被聘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2023年受聘为中山大学教授;2023年创办英文版光学期刊《chinese optics letters》;202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23年被评为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徐至展主要从事激光物理、现代光学与等离子体物理领域的研究,包括激光产生、加热与压缩等离子体并引发核聚变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在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高功率激光、x射线激光、激光核聚变、激光等离子体、强场激光物理和超快激光科学等学科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系统创造性成果 。他是中国惯性约束激光核聚变领域早期研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长期长期主持上海光机所激光核聚变研究,是各阶段实验装置和物理方案的主要提出者;在实现激光打靶发射中子、微球靶压缩、建立总体计算机编码及建成六路激光打靶装置等项重大成果中均有贡献。在强激光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研究领域,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与全面的开创性研究,特别是在非线性和不稳定过程研究方面,取得系统成果。在x射线激光物理方面,2023年已实现粒子数反转并发现新反转区;首次在国际上用类锂离子和类钠离子方案获得八条新波长x射线激光,最短波长已达46.8埃;发现新的跃迁能级并在泵浦功率很低的水平下实现上述激光。在强场激光物理领域,特别是在超短脉冲强激光与电子、原子、分子、团簇的相互作用,强激光驱动粒子加速物理以及新型超短超强激光等研究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中国超强超短激光科学与强场物理新领域的开拓者与领头人,取得重大突破性成就。特别是开拓与发展新一代超强超短激光取得重大突破。

严加安院士(2023年当选)

严加安,2023年12月6日出生于江苏邗江,数学家、概率论与随机分析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应用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严加安于2023年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数学系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23年至2023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高等数学研究所进修;2023年至2023年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应用数学所访问;2023年晋升为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2023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工作;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获得华罗庚数学奖;2023年当选国际数理统计学会会士。

严加安主要从事随机分析和金融数学研究,包括概率论、鞅论、随机分析和白噪声分析。他建立了局部鞅分解引理,为研究随机积分提供了简单途径给出了一类可积随机变量凸集的刻画,该结果在金融数学中有重要应用用统一简单方法,获得了指数鞅一致可积性准则提出了白噪声分析中新框架。

杨国桢院士(2023年当选)

杨国桢,2023年3月出生于湖南湘潭,籍贯江苏无锡,光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 。

杨国桢于2023年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2023年从北京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2023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2023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2023年至202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2023年特批为光学博士生导师;2023年晋升为研究员;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被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院院长 。

杨国桢主要学科研究领域是光物理,他在这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开创性的成就。同时还在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等研究领域的若干方面也作出了相应的贡献。他率先在中国国内开展光计算研究,提出利用单个全息透镜组成的光学系统实现多种给定变换的理论并在实验上成功地实现了一些典型例证。发展了光学系统位相恢复的理论,提出一种处理有损耗系统的相位恢复的新算法。研究光脉冲在非线性介质中传播的理论,解释了光脉冲谱线的超加宽现象和超加宽的非对称性。在领导开展表面、界面、量子阱等的非线性光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在主持开展激光法制备氧化物薄膜和研制激光分子束外延设备,在液氮温区氧化物超导材料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杨乐院士(2023年当选)

杨乐,2023年11月10日出生于江苏南通,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2023年杨乐毕业于北京大学;2023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留所工作,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23年出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2023年创建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并出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2023年获得华罗庚数学奖和陈嘉庚数理科学奖;2023年12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杨乐出任首任院长。

杨乐主要从事复分析研究,特别是整函数与亚纯函数的值分布理论方面有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在函数值分布论、幅角分布论、正规族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研究成果。(一)在亚纯函数与其导数的总亏量方面获得几个精确结果,回答了专家d.drasin 提出的三个问题,首先证明了亏函数的可数性。(二)在函数正规族理论中,研究了不动点、微分多项式的取值与正规性的关系。(三)他与张广厚首次揭示了整函数与亚 纯函数的亏值数目与borel向数目间的紧密联系,获得了最佳估计。(四)获得了亚纯函数borel向的分布规律,对奇异方向在涉及导数与重值时作了深入研究。他还和海曼(w. k. hayman)合作研究了特沃德(littlewood)的一个猜想。他获得了亚纯函数在涉及 重值时普遍与精确的亏量关系。杨乐在复分析中的研究工作为国内外同行学者广泛引用。

杨应昌院士(2023年当选)

杨应昌,2023年5月17日出生于北京,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凝聚态物理博士生导师。

杨应昌20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同年任教于北京大学物理系;2023年—2023年任北京大学物理系磁学教研室主任;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杨应昌主要从事物质磁性领域的研究。他研究宏观磁性与微观结构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资源特点,探索有应用价值的新材料。2023年首次合成具有thmn12型结构富铁的新相并通过中子衍射研究明确了该结构的特点与形成条件。2023年研制成功多元nd2(fe、al、co)14b型磁体,可同时提高磁体的矫顽力和居里温度。2023年发现在稀土合金中的间隙原子效应,进而从理论上阐明它的起源并发明了nd-fe-n系新型稀土永磁材料等。

杨振宁院士(2023年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男,2023年10月1日(护照上为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台湾“**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202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2023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2023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2023年赴美留学;2023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202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2023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202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202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 ;202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3421号小行星命名“杨振宁星”;2023年任清华大学教授 ;202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2023年被评为“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2023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他还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叶朝辉院士(2023年当选)

叶朝辉,2023年3月出生于四川简阳,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叶朝辉于2023年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 [12] ;2023年至202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副所长;2023年至2023年担任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2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3年至202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所长;2023年至202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2023年至2023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至2023年担任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主任;2023年至2023年担任武汉磁共振中心主任。

叶朝辉主要从事波谱学研究,研究成果:固体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波谱学方面提出旋转固体中非均匀相互作用的普遍性,建议了一种快速测定魔角的方法,并在一种固体中发现了纵向弛豫时间的空间取向相关性发展了拉曼磁共振波谱学,并建议了直接测量多量子弛豫时间的方法与他人合作研究辐射阻尼效应及其对核磁共振线型的影响,并发展了研究核自旋动力学的转动算符方法研制成功动态核极化谱仪等重要实验装置。

叶叔华院士(2023年当选)

叶叔华,女,汉族,广东顺德人,2023年6月21日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所长。

2023年叶叔华从中山大学数学天文系毕业;2023年进入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工作;2023年受命负责建立中国世界时综合系统;202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2023年至202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202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外籍会员;2023年至2023年连任两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2023年当选为“亚太空间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计划主席;2023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叶叔华长期从事天体测量和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负责建立和发展中国综合世界时系统,从事地球自转研究并推进有关新技术在中国的建立,发展了上海天文台与美国宇航局和多国研究所的科研合作。

20世纪50—60年代,叶叔华主持建立和发展中国综合世界时系统,其精度从2023年起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60年代后期起,开始研究运用新技术测定地球自传运动(世界时和极移)和地壳运动的方法,在上海天文台建立了与世界同步的人造卫星激光测距和甚长基线干涉站。20世纪70—80年代,叶叔华从事地球自转研究并推进有关新技术在中国建立,使上海天文台成为亚洲唯一的具有三种新技术设备的国际地面参考坐标基准站,开拓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并与美国宇航局以及法、德、俄、日、澳等有关研究机构在多个研究项目合作。90年代,倡导并联合中国科学院、国家**局、国家测绘局和总参测绘局的专家,共同承担国家攀登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她担任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历时十年,采用新技术取得的数据,得出中国地壳运动第一个定量图象,同时开展了有关的研究,在多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 。叶叔华倡导将射电甚长基线(vlbi)技术应用于空间探测。21世纪初,在中国探月工程中vlbi技术列为探月卫星测轨的重要手段,中国vlbi天文测量网作为测控系统的测轨分系统在嫦娥一号测轨中起到关键作用。她作为“vlbi测轨分系统”的顾问,一直关注分系统工作的开展,并且推动把vlbi技术应用到其他深空探测项目上。

(未完待续)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简介(10)

接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简介 王恩哥院士 年当选 王恩哥,年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k li理论科学研究所荣誉所长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年王恩哥进入辽宁大学物理系就读,先后...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简介(11)

接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简介 魏宝文院士 年当选 魏宝文,年月日出生于河南禹州,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主任。魏宝文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年 年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 年 年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副所长 年 年任中国科学院近...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引领管理科学创新与应用的重要力量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管理科学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作为国内专注于管理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机构,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的背景 研究领域 创新成果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研究院简介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 简称管科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