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简介(1)

2023-10-27 13:45:04 字數 6767 閱讀 9171

据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30人,这里我将分13期进行介绍。今天是第一期,介绍10名院士(以姓氏拼音为序)。

安立佳院士(2023年当选)

安立佳,2023年11月出生于吉林前郭,无党派,高分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安立佳长期从事高分子物理基础理论研究。他提出了“高分子链部分穿透球模型”,基于第一性原理,引入泄水函数和携水函数,结合einstein扰动耗散理论和debye转动耗散理论,有效地处理了高分子链与溶剂间的多体相互作用和长程累积效应,建立了高分子特性粘度的普适性理论。发展了一套brown动力学模拟与分析方法,揭示了快速启动形变条件下缠结高分子流体构型和缠结演化规律;提出了“缠结高分子流体剪切抑制解缠结”新概念,合理地描述了传统理论无法理解的缠结高分子流体非线性流变学现象。

白春礼院士(2023年当选)

白春礼,2023年9月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化学家和纳米科技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欧洲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等国家和地区院士或外籍院士。“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首任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 第。

十。五、十。

六、十七届**候补委员,十。

八、十九届**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委员。

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后进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2023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stm实验室主任、副所长、党委委员。2023年至2023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 。2023年至2023年任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党组副书记(正部长级)。2023年至2023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其间:2023年至2023年兼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2023年至2023年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2023年至2023年兼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长,第届中国化学会理事长。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23年至2023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2023年至2023年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2023年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

白春礼先后从事过高分子催化剂的结构与物性、有机化合物晶体结构的x-射线衍射、分子力学和导电高聚物的exafs等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纳米科技的重要领域月-月-扫描隧道显微学的研究。研制成功扫描探针显微镜(spm)系列。在纳米结构、分子纳米技术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工作 。主要科研成果为:研制成功了计算机控制的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台原子力显微镜(afm);第一台激光原子力显微镜;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弹道电子发射显微镜;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在原子或分子级分辨率的水平上,解释了材料表面结构与样品制备、形成条件的关系。

包信和院士(2023年当选)

包信和,2023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扬中市,无党派人士,物理化学家,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会荣誉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副部长级)。

2023年9月,包信和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23年10月,从复旦大学化学系硕博连读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23年8月,前往德国进行合作研究;2023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23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2023年7月,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2023年7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包信和从事表面化学、金属催化材料以及多孔材料等相关的催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工作重点集中在金属催化剂的表面化学、纳米催化理论,多孔材料的合成、表征,在催化中的应用研究和采用原位、动态方法观察在反应过程中,金属催化剂表面在时间和空间坐标下发生的结构自组合效应以及由此导致的非线性表面反应动力学特征等。 他带领团队从碳管限域的金属纳米粒子催化合成气制乙醇的探索开始,系统研究了纳米限域体系中的突破性技术,其所研究的技术在烯烃合成领域被誉为“里程碑式新进展”,从原理上开辟了一系列天然气、煤和生物质等高效制备烯烃等高值化学品的新途径。

卜显和院士(2023年当选)

卜显和,男,2023年出生于辽宁省朝阳市,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金属与分子基材料化学天津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卜显和于2023年从南开大学化学系毕业;2023年获得南开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23年获得日本广岛大学药学博士学位,同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23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23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02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资助;2023年至2023年担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化学系主任;2023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带头人;2023年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创新群体带头人;2023年担任南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首任院长;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6月,当选中国致公党天津市第七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卜显和长期从事功能配合物化学研究。在配位聚合物的功能导向构筑、结构调控及性能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原创性成果。建立了配体引导的配位聚合物结构调控方法;发现动态行为新机制,构筑新型智能材料;开拓了配位聚合物应用研究新途径。

曹镛院士(2023年当选)

曹镛,2023年10月1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高分子化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高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所长。

曹镛于2023年从原苏联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毕业;2023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3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23年至2023年担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高分子及有机固体研究所资深研究员;2023年至2023年担任加州圣巴巴拉uniax公司资深研究员;2023年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高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所所长;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曹镛主要从事导电高分子研究。在用有机质子酸掺杂聚苯胺制备可溶性聚合物的基础上,提出“对阴离子诱导加工性”的概念,解决了导电高分子的高导电性与加工性不能兼容的难题,其研究结果已得到实际应用。此外,成功地研制出可弯曲的塑料片基发光二极管使铝阴极led的电荧光量子效率达到甚至超过钙阴极器件等。在国际上首次报道电致发光与光致发光之比可高达50%,表明单重态的形成率可以超出公认的25%的概念,提出大幅度提高聚合物发光效率的一个新途径。

柴之芳(2023年当选)

柴之芳,2023年9月出生于上海,放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

柴之芳于2023年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进入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工作;2023年至2023年获得洪堡**资助,在德国科隆大学任访问学者;2023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担任兰州大学放射化学与核环境研究所所长;2023年担任苏州大学医学部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院长 ;2023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核能材料工程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

柴之芳长期从事放射化学和核分析方法研究。他建立了多种元素的先进放射化学分离流程,并被多家中国国外实验室采用。倡导并建立了可研究元素化学种态的中子活化方法,发现了一些与生物灭绝事件有关的异常铱的化学种态;将这类方法发展到生物环境样品,实现了细胞、亚细胞及分子水平的微量元素研究,对一些生物必需元素和有毒元素的生物环境效应给出了科学解释。

陈洪渊院士(2023年当选)

陈洪渊,2023年12月24日出生于浙江三门,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洪渊于2023年从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23年至2023年在联邦德国美茵兹大学做访问学者;2023年担任南京大学分析化学专业主任;2023年晋升为教授;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当选为美国化学会会士。

陈洪渊主要从事电化学分析的基础与应用、纳米生物电化学、仿生催化与生物传感、光电化学、微纳流控芯片及生命分析新装置新仪器等前沿领域研究。开拓了富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他参与国家科教和各类社团及研究机构的活动。

**院士(2023年当选)

*,男,汉族,2023年9月出生于安徽省宿松县,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先进能源材料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院长(兼),天津市侨联第十届委员会副主席。

*于2023年考入南开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2023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2023年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博士毕业后进入日本工业技术院大阪工业技术研究所担任研究员;2023年回国后,担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2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资助;2023年被聘为教育部领军人才;2023年担任国家973纳米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23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第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3年至 2023年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院长;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破格提拔为南开大学副校长。2023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化学科学领域入选的中国科学家。

*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围绕新型电极材料,阐明锂/钠/锌等高比能物质在尖晶石、有机化合物等材料中的储存机制与能量转化规律,拓展了新型电池体系,在无机固体功能材料的合成化学、固体电极制备以及新型电池电极材料开发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创新性贡献。提出了“室温—氧化还原—转晶”新合成方法,室温合成出稳定的导电纳米尖晶石,替代***铂电极,应用于可充电金属锂、锌空气电池。提出电极微纳化可改善电子电极反应活性和结构稳定性的设想,经大量实验制备了可逆储氢材料、可充锂、钠、镁电池的微纳多级结构电极,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为降低电池电极材料成本及解决电池燃烧**提供了新思路。发展多种醌类电极材料并应用于不同电池体系,设计合成具有目前最高理论比容量的环己六酮,刷新锂离子电池有机正极材料容量的世界纪录,为加速有机电极材料未来商业化进程提供了支持。

陈俊武院士(2023年当选)

陈俊武,男,2023年3月17日生于北京,籍贯福建长乐,石油炼制工程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洛阳石油化工工程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总工程师,石油工业部炼油技术攻关组专业组长。

陈俊武202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202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23年担任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的设计师;2023年担任中国石化总公司催化裂化技术攻关组组长;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俊武主要从事炼油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工作。他指导设计了中国第一套年产120万吨的催化裂化装置、第一套同轴式催化裂化工业试验装置,承担完成了国家“六五”攻关重点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开发,指导攻克了煤制烯烃的世界性难题,指导设计了世界首套、全球规模最大的甲醇制烯烃工业装置,促进了中国甲醇制烯烃战略性新产业的快速形成。

陈凯先院士(2023年当选)

陈凯先,男,汉族,2023年8月出生于重庆,中**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2023年至2023年,陈凯先获复旦大学药学学士学位;2023年至2023年,任化工部中南制药厂工人、技术员;2023年至2023年,任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技术员;2023年至2023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学硕士学位;2023年至2023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学博士学位;2023年至2023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2023年至2023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2023年至2023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2023年至2023年,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

陈凯先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创新药物研究。进行药物构-效关系和生物活性小分子化合物结构**的研究。与研究组同事一起提出和改进了多种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的方法和技术,包括分子疏水作用力场和药物构象研究的方法、药效基团搜寻方法、利用计算机构建具有结构多样性的分子库和模拟筛选的方法等,并应用于多种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和理论研究。开展了基于药物与受体三维结构的药物设计研究,其中一些受体三维结构模型和新药的分子设计得到了实验的验证。他和同事一起针对20余个重要的药理作用的靶标分子,进行计算机模拟筛选和初步的药理试验验证,发现有苗头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高活性的pparg激动剂,小分子b分泌酶抑制剂等先导化合物。

(未完待续)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简介(3)

接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简介 方维海院士 年当选 方维海,年月日出生于安徽定远,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方维海于年从阜阳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 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之后在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 年至年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波恩大学理论化学所...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简介(10)

接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简介 王恩哥院士 年当选 王恩哥,年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k li理论科学研究所荣誉所长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年王恩哥进入辽宁大学物理系就读,先后...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简介(11)

接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简介 魏宝文院士 年当选 魏宝文,年月日出生于河南禹州,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主任。魏宝文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年 年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 年 年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副所长 年 年任中国科学院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