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3年“两院”新增院士的研究领域感受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

2023-11-29 13:15:02 字數 5133 閱讀 5110

导读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虽然新增院士的研究方向和领域各有不同,但都致力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创新。以下是对9位涉及土木工程领域的院士研究领域的简要介绍。

11月22日,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共133人当选。其中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4人,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59人。本文简要介绍涉及土木领域9位增选院士,含中国工程院新增8人,中国科学院新增1人。通过了解新增选院士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以期简略看到土木发展趋势。

何川

交通隧道工程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者,服务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何川,2023年6月出生于重庆云阳,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校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常委、副校长。

长期围绕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城市地铁等交通隧道工程领域开展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大断面盾构法隧道结构分析、复杂地质矿山法隧道稳定性控制、艰险山区隧道与隧道群营运安全控制等方向取得多项研究成果。

主要从事大型复杂隧道的结构分析与安全控制研究。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ei收录**300多篇,出版专著7部,获授权发明专利57项。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主持获省部级及国家一级学会科技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成就奖、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四川杰出人才奖、天府杰出科学家等荣誉。

李清泉

精密工程测量领域的创新者,服务我国数字化、智能化和智能建造的创新发展

李清泉,2023年1月出生于安徽天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深圳大学党委书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将测绘、信息技术与工程应用结合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构建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理论与方法,创建了道路高精度动态检测、文化遗产数字化复原、城市动态变化规律探测等重大工程应用的成套技术方法,在中国精密工程测量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主持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人驾驶智能车”,“ld激光扫描测量系统”,“车载多传感器集成智能路面检测系统”,“大型激光动态弯沉测量系统”,以及车载导航与位置服务、车辆监控与移动资产管理、路面信息管理等软硬件系统;解决了多传感器同步与集成控制、多源数据融合处理与分析、道路弯沉连续测量关键技术和产业化问题。

李兴钢

新时代的代表性、民族化建筑的总设计师

李兴钢,男,汉族,2023年3月生,河北乐亭人,九三学社成员、教授级高级建筑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

代表作品有2023年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馆“鸟巢”、北京2023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场馆、汶川**博物馆、绩溪博物馆、唐山第三空间综合体、元上都遗址工作站、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等。

刘汉龙

岩土地基领域的新带头人,夯实土木工程工程质量地基

刘汉龙,男,汉族,2023年3月生,江苏省高邮市人,国家级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软弱地基加固与桩基工程、环境岩土力学与防灾减灾工程等方向的科研工作;相关成果广泛应用于中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高边坡、高土石坝以及陆域吹填和岛礁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并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果在重庆也得到推广应用,包括三峡库区高边坡、重庆科学大道生态边坡、重庆梁开高速地基处理及大足石刻保护等重点工程,并为重庆东站规划选址、重庆市地质灾害应急救援战略等提供了重要决策咨询建议。

邢锋

高性能混凝土、土木工程新材料的创新成果贡献者

邢锋,男,2023年7月生,河南开封人,2023年9月参加工作,20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工程领军人才,广东省滨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决策委员会主任、学科带头人,广州大学副校长,广东省政协科教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自修复混凝土及土木工程耐久性研究。主持或完成国家级项目12项(包括国家杰出青年科学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广东省联合**等重大项目各1项),省部级项目11项(主要包括广东省自然科学**研究团队项目1项,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1项)。纵向科研经费累计达到近3000万元;同时注重科研服务于实际,完成或正在进行经费近3000万元的横向科研项目。

殷跃平

地质灾害与防治研究新领域的开拓者

殷跃平,男,汉族,2023年7月生,四川自贡人,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地质灾害与防治研究,在失稳机理、灾害动力学、防治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形成了以易滑结构控制为核心的地质工程防灾减灾理论,发展了水力型和**型两类复杂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法技术;

开展高位远程地质灾害灾变机理和风险控制研究,建立早期识别方法技术,支撑了再改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基础平台建设;针对峡谷区滑坡高发,水库蓄水加剧地质灾害风险的问题,完成了特大山体滑坡防控、大型复杂堆积体评价、滑坡防治利用一体化技术的创新。其研究成果在全国广泛应用,解决了三峡库区和汶川震区地质灾害防治系列关键技术难题。

曾滨

预应力结构创新应用的集大成者

曾滨,2023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福建厦门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总工程师,中国五矿集团***首席科学家。

近三十年工作在科研生产一线,从事预应力结构的研究、设计、工程实践和技术推广,是行业领域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科技部“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等。注重将科研成果与工程应用的有机结合,应用先进的材料及结构技术解决重大工程难题。

周创兵

专注水工岩土工程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周创兵,2023年11月出生,江苏启东人,汉族,中**员,水工岩石力学家,南昌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流域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为水工岩石力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岩体多场广义耦合理论与工程应用、岩石高边坡稳定控制、水利水电工程渗流控制、裂隙岩体渗流分析与控制、高边坡稳定性分析理论、坝体坝基及库水相互作用等。聚焦不良地质与高水头条件下工程安全控制难题,创建了水工岩体渗流与变形协同控制的“一个理论、两项技术”,截至2023年6月,成果应用于白鹤滩水电站、锦屏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40余项水利水电工程。

李惠

智慧基础设施新领域的耕耘者和开拓者

李惠,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获得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智慧基础设施学科组主任。

2023年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奖,2023年获“国际结构健康监测年度风云人物”称号,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结构振动控制领域,对结构主动与半主动控制系统、试验、算法、设计方法和工程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结构健康监测领域,发展了基于sma和碳纤维的损伤自感知与自修复两种智能土木工程结构;研究了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方法与实现技术;牵头和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大量使用光纤传感器的大跨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建立了大跨斜拉桥健康监测系统的第一代和第二代benchmark模型。在智能与高性能混凝土及结构方向,在国内外首先提出并系统研究了纳米机敏混凝土及其多功能特性(压敏特性及其机理、力学性能及其机理,耐久性及其机理);发展了机敏混凝土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大型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中。

最新统计!看2023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有哪些特征?

前段时间,我们对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进行了初步分析。回顾公开数据,中国科学院确认有效推荐人,中国工程院确认有效推荐人,一共人。目前公布的相关候选人名单分别为人 人,一共人。此外,特别推荐领域 特别通道有效候选人分别为人 人,一共人,因没有公布具体名单,不纳入统计。虽然目前最终增选结果还未出炉,...

2023年两院院士候选人出炉,究竟哪所大学实力最强?

届两院的两位院士,谁才是最强大的那一批?清华北大等名校录取率高。据中国最近发布的统计数字,目前中国所高校中,已有所入选,这所院校均为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等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大学。此外,首都医科大学和昆明科技大学等 高校也被列入 计划。清华北大浙江三所高校入选人数最多。其中,清华 北大和浙江大学...

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 谁将胜出?

今年的两院院士增选计划备受关注,各大高校积极参与,力争在这场科技人才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在第一轮晋级情况中,清华大学以人入围的成绩位居全国高校榜首,紧随其后的是北京大学,共有人进入排行榜。接下来,我们将对年两院院士增选的一些关键信息进行分析。按照目前的数据来看,共有所高校的名教授将参与两院院士的争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