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 千古第一骈文

2023-11-17 21:35:20 字數 4635 閱讀 6137

王勃不用多介绍吧,文坛神童,青年才俊,年纪不大却排名初唐四杰之首,看看和他一起排名的都有谁?

初唐四杰是中国唐代初年,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是不是个个如雷贯耳,赫赫有名?尽管如此,杨卢骆这三个也得心悦诚服的喊王勃大哥。

王勃的滕王阁序千古流传,收获粉丝无数,以至于人们对建造滕王阁的滕王李元婴知之甚少,对滕王阁序和王勃却念念不忘。关于对王勃和滕王阁序的研究,百家争鸣已经不足以形容,万家争鸣也仅仅是起步之数而已。所以,大家如果感兴趣,到网上去搜索一下,有很多关于滕王阁的资料和小**,质量做得还是很不错的。解读也很到位。

据统计,滕王阁序中包含了二十多个典故,产生了三四十个成语,这绝对是一篇学习国学和典故的好教材,读懂了滕王阁序,你会不经意间沉淀积累非常多的历史知识,性价比超级高。

那些耳熟能详的段子我们就不聊了,简单的重复没有新意,说一些大家不一定熟悉的话题,先从基建狂魔李元婴说起吧,李元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唐高宗李渊的第二十二子,据《旧唐书》记载,他从小受到宫廷艺术的熏陶,在音律、舞蹈、绘画上均有所心得和成就,而这些造诣也奠定了他日后修建滕王阁的艺术灵感。

李元婴擅长画蝴蝶,最有名的一幅画是《百蝶图》,由于他的蝴蝶画得出神入化,自成一派,所以被画坛誉为“藤派蝶画”的美名。

如今提到滕王阁,大家自然而然会想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之南昌,其实第一座滕王阁在山东滕州,那是李元婴封为滕王之后,在封地滕州大兴土木建造而成的。而南昌滕王阁是李元婴任洪州都督(今江西南昌)时按照滕州滕王阁仿制而成的。第三座滕王阁建在四川阆中,这是他调任隆州(今四川阆中)刺史时修建。

也就是说,滕王阁在历史上有三座,山东滕州是老大,江西南昌是老二,四川阆中是老三。如今,大哥灰飞烟灭,二哥、三弟尚健在。老二南昌滕王阁,因为王勃作序,名气最大,老三阆中滕王阁,虽有诗圣杜甫为之作诗,但知名度总是无法和二哥比肩。

不得不感慨,这李元婴是个懂经济的高手,一千多年前就知道通过基建来带动经济发展,有效提高当地的gdp。其次,他对这滕王阁得有多喜爱啊,走一个地方建一座,有钱就是任性啊。

再说回王勃,关于他,争议最大的是他年龄多大的时候写的《滕王阁序》?有好几种说法,有十四岁,二十岁、二十六岁,甚至还有二十九岁的说法。

关于王勃十四岁作滕王阁序的说法:

很多的人认可十四岁的说法,依据是序文中那句:“童子何知,躬迎盛饯”。既然王勃自称童子,那么十四作序的说法正好靠谱。史料记载**于唐末王定保的《唐摭言》:“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这和他的天才少年的身份是吻合的。

关于王勃二十岁作滕王阁序的说法:

二十岁的说法,目前有很多学者认同,671年,王勃杀官奴曹达获罪,并连累其父被贬交趾(今越南境内),他陪他的父亲去交趾赴任,路过南昌,正好碰上滕王阁的盛会,大笔一挥,写就《滕王阁序》。也就是说,赞成王勃二十岁作序这种说法的学者认为,王勃十四岁的时候,正春风得意呢,他的父亲也没有被贬,何来文中:“家翁做宰,路出名区”的语句呢?所以十四岁作序的说法不攻自破。

但是如果说二十岁作序,也是有问题的,当时他陪着父亲远赴交趾,因他自己的过失,导致自己的父亲被贬边远地区为官,心中的那种悔恨、羞愧、失落可想而知,如何能够有心情和气魄来写出这千古美文呢?我觉得当时他的处境和心境,与文章的气质应该是难以契合的。

再者说,关于这次千年盛会,各家说法各异,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从始至终没有记载关于王勃父亲的任何文字,这并不合常理。

推论下来,王勃父亲应该没有参加这次盛会,而是在千里之外的越南当差。而王勃正是前往交趾探望父亲,路过南昌,他毕竟是初唐四杰,名声在外,被邀请出席也是合情合理的。如果认同这种分析,那么写序的时间点必然是二十六岁。

关于王勃二十六岁作滕王阁序的说法:

目前高中的语文课本认为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年龄是二十六岁,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是最接近真实历史的,《滕王阁序》中:“”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等词句说明,是王勃历经坎坷,饱经沧桑而发出的感慨,这显然不可能是一个十四岁年龄能有的感悟,纵然是天才少年,满腹经纶,但是人生的历练,可不是完全在书本上就能汲取得成的,世故人情必须经过时间的淬炼才能有所体会,不经历过种种变故和磨砺,十四岁的王勃,武功再高也怕菜刀,也只能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吧。

又比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东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些凌云豪气、发自肺腑的慨叹之词句,你能相信这是十四岁的孩子的人生感悟。

所以总结下来,以滕王阁序中王勃表达出来的气概和意境,绝非一个少年能写出来的,必然是王勃成年之后的笔墨。

诸多记载也表明,文中的都督阎公阎伯屿于上元二年675年重修滕王阁,于当年9月9日重阳节隆重宴请文人学士,共襄盛会,这里是明确记载了滕王阁重修的时间年月,当时王勃也恰好经过南昌,属被邀请之列,无阎公滕王阁之重修,何来王勃之作序呢?

还有一个依据是上元三年(676年),在长安城,王勃的《滕王阁序》已经传疯了,人人争相诵读,当唐高宗读到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拍案叫绝道:“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他非常兴奋的想要立刻召见王勃,连忙问左右,王勃现在在**?太监只得实情相告,说王勃已经溺水而亡了。唐高宗连声叹息,大呼:“可惜!可惜!可惜!”

也就是说,王勃当年溺水而亡,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长安,证明那时消息灵通快捷,不存在传播闭塞。

如果上述属实的话,那么更加佐证了王勃二十六岁作序的事实,如此佳作,不可能五年之后或者十二年之后才传到唐高宗手上,合理的推测是王勃于675年作序,很快在一年之后,这篇《滕王阁序》被传颂天下。

至于二十九岁的说法,我觉得非常不靠谱,按照目前比较认同的观点,王勃生于650年,死于676年,享年27岁(虚岁),就算按照虚岁来算也够不着29岁。

年龄的问题就扯到这吧,这事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己见,喋喋不休,我觉得不管啥时候写的,这是王勃写的总不会有人怀疑或者提出异议吧。

王勃写《滕王阁序》时,还流传下来一些小插曲,挺有意思的。

话说王勃当年作滕王阁序时,可谓不谙世事,都督阎公之初衷是想让自己的女婿于此盛会一举成名,扬名立万,据传阎都督的女婿为了此刻的闪亮登场已经酝酿多时,腹稿都不知道打了几千几百回,踌躇满志的要一鸣惊人,崭露头角。

这个故事侧面说明一个问题,王勃不可能和父亲一起参加,要不然就算王勃犯楞,他父亲官场多年,这点猫腻能看不出来?肯定会在第一时间及时制止王勃的冒失举动。

其他参与盛会的文人墨客都知道其中深意,均推诿谦虚,不肯就笔,哪知王勃这个愣头青丝毫客气都没有,站起来拿着笔就开写,阎公一看也不好发作,只得借故离席,心想我看看你怎么写出一朵花来,不出出丑你个年轻后生也不知道啥叫天高地厚。

他虽然退席暂避,但毕竟也很好奇,让仆人时刻关注,随时回报王勃所写,想看看王勃究竟是确有实学还是浪得虚名。

当仆人回报他说王勃第一句写的是“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时,阎都督不由得淡然说道:“不过老生常谈尔。”令仆人接着再看。

当仆人说王勃写的第二句是:“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时,阎都督开始若有所思,沉默不语。

王勃**知道这里面有这么些花花绕,哩个啷,此刻的他,激情澎湃,一旦起笔,那文思如泉涌,如同在吃簋街的麻辣小龙虾,根本停不下来。

当王勃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都督再也坐不住了,从内心由衷的发出赞叹:“卧槽,人才啊。”

坐不住的不仅仅是阎都督吧,我估计在现场的绝大多数的人此刻都坐不住了,比如我读到这句时,几乎一下子跳起来了,这词句,这意境,除了卧槽、牛逼,我也说不出更合适贴切的语言来表达了。

假想我当时在场,我能写出来的语句无非类似这样的:雾霾与烤鸭齐飞,燕京共青岛一色。

哈哈,原谅我吧,我已经很努力了,吃货力所能及的文采和想象也只能仅限于此了。

滕王阁从耸立于世至今,已经重修重建了28次之多,如今大家所看到的滕王阁,已经离最初的原址至少偏差了1百多米。现在的我们,已然不知道是滕王阁成就了王勃,还是王勃成就了滕王阁的千古盛名。

其实早就想写写对于滕王阁序的感受了,为此我还特意买了一盒滕王阁牌的香烟来应景,记得二十多年前游滕王阁时,那几天在南昌顿顿和当地的朋友们喝得五迷三道的,登楼之际,心不在焉,纯属走马观花,未能领悟滕王阁和王勃作序的精彩绝伦之处。那时的我,真是个村野莽夫,现在时不时想起,犹羞愧难当,汗颜不已。(当然,现在依然是村野莽夫,除了年纪大了很多之外,其他与旧时无二)

滕王阁景区现在有背诵滕王阁序免门票的活动,我正跃跃欲试,如果能流利背诵下来,重游滕王阁指日可待,当然免票不是重点,也省不了多少钱,但意义重大,当你完整背完这七百多字的经典,怀着挑战成功的喜悦,登上这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俯瞰槛外长江空自流时,那时的你,仿佛和王勃并肩而立,凭栏远眺。千年之前,千年之后,不过白驹过隙的一瞬间而已,然时空虽异,心境却并无不同。

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喜欢,分享**,点赞、点在看都是对我的鼓励和支持!感谢大家的厚爱!

“滕王阁 传承千年的文化地标,你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吗?”

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代建筑。始建于唐高宗永徽四年 年 由当时的洪都督阎伯舆主持修建。阎伯舆在滕王阁大宴宾客时,邀请了唐代著名文学家王勃撰写 滕王阁序 王勃的 滕王阁序 被誉为绝世奇文,广为传颂,使滕王阁名扬四海。滕王阁历经多次重建和修整,现存建筑为仿宋建筑,...

滕王阁 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历史古迹

江西省南昌市滕王阁旅游区,坐落在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迹。滕王阁的建筑始于唐永徽四年 年 得名于唐太宗李世民之弟 滕王李元婴。此地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齐名。唐贞观十三年 年 滕王李元婴被封于山东滕州,成为滕王。随后,他调任江南...

一座未经倒塌重修的古楼,与滕王阁齐名

在中华大地上,有着无数的古迹和文化遗产,其中古楼便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座历经千年沧桑,却未经倒塌重修的古楼 滕王阁。滕王阁,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滕王阁路,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与黄鹤楼 岳阳楼 蓬莱阁齐名。这座古楼历史悠久,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