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2023年新当选院士简介

2023-11-25 13:45:02 字數 7497 閱讀 4285

2023年,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新当选院士10人,他们是(以姓氏拼音为序):

杜官本,男,汉族,2023年9月生,湖北潜江人,民革党员,博士研究生学历,木材科学与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民革云南省委会副主委(兼)。

杜官本2023年7月于南京林学院获学士学位;2023年9月起在西南林学院(现西南林业大学)任教;2023年7月,在云南大学获硕士学位;2023年7月在南京林业大学获博士学位;2023年至2023年任西南林业大学林业工程学院院长;2023年起任西南林学院(西南林业大学)副院长(副校长);2023年当选为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2023年任生物质材料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2023年卸任西南林业大学副校长,同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官本主要从事人造板胶黏剂及人造板工艺领域科技创新工作。研制开发了环保防潮型刨花板新产品和工业化生产新技术,提升了刨花板工业整体制造水平,大幅度降低了刨花板甲醛释放量,推动刨花板成为定制家居主要基材,产品和技术创新为刨花板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创新研发了人造板连续平压生产线节能高效关键技术,升级了中国人造板工业生产方式升级并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刨花板工业高速发展,连续平压创新技术服务了人造板产业和大批企业;在国际上首次利用量子化学理论计算方法系统研究了甲醛系列树脂合成理论,开拓性开展了木竹材表面活化、树脂分子超支化结构改造等前沿探索研究,为木竹材胶合性能改良、传统甲醛系列树脂技术升级和新型木竹材胶黏剂研发提供了新方法和新策略。

金梅林,女,湖北武汉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部兽用诊断制剂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特殊津贴、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3551光谷人才计划”获得者。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华中农业大学农学博士。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传染病学分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生物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科技部高等级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审查委员会委员,农业部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咨询专家。

金梅林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兽医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兽医学专业,农学博士。自2023年在华中农业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23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院士。

金梅林长期坚持在科研、教学一线,致力于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平台建设。多年来她以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导向,重点从事人兽共患传染病流行病学、致病机制、新型疫苗与分子诊断制剂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多项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先后主持、国家**等科研课题4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6),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 ,获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以第一完**获新兽药注册证书8项,主要完**获新兽药注册证书1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7项**化30项);研发新型疫苗和诊断制剂48项,成果转化企业35项次。发表**297篇,其中sci**150篇,第一和通讯作者在pnas、cell research等杂志发表sci**103篇(if5.0以上24篇)。连续三年被elsevier评为高被引学者。主编和参编著作8部。

康相涛,男,汉族,2023年8月生,河南南阳人,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原学者。 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国家农业行业科技支撑体系岗位科学家。

康相涛2023年7月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并留校任教;2023年9月至2023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进修;2023年12月在甘肃农业大学获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博士学位。 2023年12月至2023年12月任河南农业大学学科(学位)与发展规划处处长、教授、博导。兼任河南农业大学“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畜牧学省一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蛋鸡产业体系遗传育种岗位专家、河南省家禽种质资源创新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带头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禽学分会副理事长及中国优质禽育种与生产研究会副理事长等。 2023年1月任河南农业大学副校长。2023年起享受***特殊津贴,“十二五”国家863计划主题专家组成员。2023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康相涛长期致力于地方鸡种质资源发掘创新与利用研究,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河南省杰出人才**等项目12项。完成重要科研成果8项,其中作为第一完**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6项,主研完成的“创建校内三结合基地的建设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二)。培育出了固始鸡蛋用、肉用配套系以及矮小型绿壳蛋鸡等8个新品系,已在河南、湖北、四川、云南、陕西和贵州等省市推广转化。入选“新中国60年畜牧兽医科技贡献奖(杰出人物)”,获“河南省十大三农新闻人物奖”、“感动中国十大畜牧兽医科技创新青年才俊奖”。被河南省人民**和***授予“河南省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刘世荣,2023年3月1日出生于辽宁,森林生态学领域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院长,院分党组副书记 。

刘世荣于2023年考入沈阳农业大学林学系,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2023年研究生毕业之后留校担任助教;2023年获得东北林业大学生态学博士学位,之后被分配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工作;2023年至2023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3年至2023年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研修;2023年至2023年担任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副所长;2023年至2023年担任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所长;202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资助;2023年至2023年担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2023年至2023年担任国际竹藤中心党委书记并兼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2023年担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分党组副书记;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世荣主要从事森林生态学领域研究,他的研究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退化天然林生态恢复、人工林地力衰退与长期生产力维持机制和多目标经营、森林生态水文学和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等方面的研究。以他为代表的研究团队,首次在中国系统开展天然林林隙动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为模拟自然的天然林动态采伐和抚育更新提供了基准技术参数;首次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森林生态土地分类系统等技术。

孙其信,男,汉族,2023年8月生,甘肃景泰人,2023年9月参加工作,无党派,研究生学历,农学博士,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校长。

孙其信2023年在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本科毕业,1982至1987在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学获硕士、博士学位;1987.07--1994.09,原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 讲师、副教授、教授(其中:1989.10--1990.11,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1994.9--1999.1,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其中:1995.3--1995.8,加拿大农业部温尼伯生物中心高级访问学者);1999.1--1999.7,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1999.7--2002.6,中国农业大学作物学院院长;2002.6--2002.12,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助理;2002.12--2011.1,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2011.1--2015.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副部长级);2015.1--2017.7,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 ; 2017.7--,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2023.11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的教学、科研工作,是我国作物遗传育种特别是小麦育种领域的知名专家。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中国-以色列国际合作等重点科研项目多项,并获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五四奖章”、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霍英东教育**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获得者,2023年起享受***特殊津贴。

徐明岗,2023年生,陕西杨陵人,农田土壤培肥及退化土壤改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带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徐明岗于2023年毕业于西北农业大学,同年任职于陕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 [14] ;2023年9月获得西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壤学专业博士学位;2023年10月—2023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3年8月—2023年5月任职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2023年5月—2023年7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祁阳红壤试验站站长;2023年7月—2023年4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研究室主任、祁阳红壤试验站站长;2023年4月—2023年2月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 ;2023年2月—2023年9月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带作物研究所所长 ;2023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023年3月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带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土壤学首席科学家。 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明岗长期从事耕地质量提升科学研究和土壤肥力演变与培肥研究。主要从事中国农田土壤培肥与改良研究。探明中国农田土壤有机质演变规律,创建土壤有机质提升关键技术;解决水田有机质动态无法准确**的国际难题;填补高度集约化生产中有机质研究的国际空白;探明中国南方红壤农田酸化特征,构建红壤酸化分类防控关键技术,实现酸化土壤改良与可持续利用;揭示氮肥驱动、有机肥阻控红壤农田酸化的技术原理,推动国家化肥减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的实施,遏制红壤快速酸化态势;组建土壤质量监测网络及指标体系,为国家耕地质量科技进步和决策制定提供原创平台;牵头组建覆盖全中国的长期土壤肥力监测网络及指标体系。

薛长湖,2023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兴化市,汉族,民革党员,水产生物资源高效利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薛长湖于2023年7月获得山东海洋学院水产品加工专业学士学位;2023年7月获得山东海洋学院水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硕士学位;2023年7月获得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品加工与贮藏专业博士学位,后任教于青岛海洋大学;2023年任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2023年5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山东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3年5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山东省第十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3年任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山东省未来海洋食品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薛长湖主要从事水产品加工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他创新水产品加工专用酶高通量挖掘、理性设计与工程化制备,研发出水产品加工的生化工程技术,建立了以水产加工专用酶为核心的生物加工技术体系。突破水产品高质化干燥技术,发明了水产品固态微波源快速杀菌和鱼糜制品高质化加工技术,实现了水产品的高质化加工利用。阐明了ω-3高不饱和脂肪酸水产特征脂质、海洋硫酸多糖等水产特征功效成分的结构与功能,突破分子蒸馏、定向酶解等功效成分制备核心技术,推动水产加工的营养健康化转型。据2023年11月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数据,薛长湖的研究成果在近百家水产品加工企业转化;建成甲壳素生物加工、海参高品质加工、海洋活性脂质等生产线几十条,开发出系列高值化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农业、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领域。

张绍铃,男,2023年12月出生,福建福安人,日本留学归国博士(后),中国工程院院士,**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现代农业(梨)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3年,张绍铃考上了山西农业大学果树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23年,从日本留学归国,来到了南京农业大学; 2023年牵头组织由中国、美国、日本等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梨基因组研究组,推动基因组测序工作实施; 2023年4月入选中国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 2023年11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绍铃研究方向包括梨种质资源与育种、梨基因组学与生殖机制、梨品质形成机制与调控。主要从事梨生殖生理与细胞信号转导、果实品质形成与优质高效生产技术、梨种质评价与创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23年,率先绘制完成了世界第一个梨全基因组精细图谱,不仅理顺了梨家族的“亲属关系”,还将梨的起源、驯化和变迁历史一直追溯到了几百万年前,为梨家族描绘了一个完整详细的“族谱”。 他创立南京农业大学梨研究团队,主持建成国家梨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国家梨改良中心南京分中心、江苏省梨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率先破解梨树自花授粉不结实的产业问题,领衔完成国际首个梨全基因**谱和蛋白组全景图谱。

张献龙,男,2023年3月生,中**员,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张献龙2023年考入华中农学院;2023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23年6月至2023年2月任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院长、教授;2023年3月至2023年8月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献龙长期从事棉花生物技术及育种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棉花细胞离体发育及调控机制、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棉花纤维发育机制及关键基因功能分析、棉花抗黄萎病机制及防控。 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从野生棉体细胞及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实现体细胞融合并再生植株;建立了一套高通量的棉花转基因系统;并将crispr-cas9技术在棉花中成功应用;鉴定了一系列抗病、耐高温、及纤维发育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完成了海岛棉基因组测序,揭示了棉花驯化历程,为全基因组育种奠定基础。

朱教君,2023年2月出生,汉族,内蒙古赤峰人,中**员,防护林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

朱教君于2023年获得沈阳农业大学林学学士学位;202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学硕士学位;2023年—2023年历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23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23年—2023年就读于日本新潟大学,毕业后获得生物圈科学/自然(森林)科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23年—2023年在日本新潟大学农学部任学者研究员;2023年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站长;202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资助 ,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23年,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副所长;2023年5月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朱教君长期从事防护林生态和林业生态工程研究,面向国家防护林工程建设需求,瞄准如何实现其功能高效稳定可持续等前沿问题,以全球最大生态工程——三北工程为主体,传承创新了防护林培育—建造——评估理论与技术体系。首创一期二龄三阶段培育理论和定向经营技术,填补生态功能导向的防护林培育理论空白;提出基于全量水资源—系统协调性的建造理念和格局优化技术,突破工程规划设计技术瓶颈;构建天—空—塔—地一体化评估体系和以评促建工程建设方案,攻克长周期、跨尺度、多要素工程评估难题。

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名单 66人

中国工程院 以下简称工程院 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性 咨询性学术机构,由院士组成,致力于促进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人,其中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人,化工 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人,土木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人。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人,农业学...

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简介(一)

院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均为终身荣誉。中国的国家级科学院于年由国民 建立,称为 研究院 年后选举产生了中国的第一批共名院士。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归属政务院。年月中国科学院学部正式成立,评定定了 学部委员 年,中国科学院的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单独设立为 中国社会科学院 该院不选...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简介(二)

接 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简介 一 以姓氏拼音为序 丁文华,男,汉族,中 员,年月日出生,北京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广播电视技术专家,曾任 电视台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年月,丁文华本科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工程专业 年月至年月,先后任 电视台播送部播出科科员,副科长,科长 年月至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