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從被看好到慘敗的中日甲午戰爭

2023-08-09 03:12:18 字數 5916 閱讀 5596

甲午戰爭,亦稱中日甲午戰爭,是一場中國清朝和日本之間的戰爭,國際社會在戰前一直看好清朝,結果卻是日本方面獲勝,清朝慘敗,最終以2023年簽訂的《馬關條約》收尾,究其原因為何?各位看官老爺,請看一下清**和日本倭寇在戰爭前的情況。

清朝

北洋水師自2023年正式建軍後,配置有鐵甲艦定遠號及鎮遠號,各有12寸巨炮4門,航速分別為14.5節及15.4節。然而之後到甲午戰爭之前6年沒有再添置鐵甲艦。在此期間,重修頤和園花費約八百萬兩**。2023年光緒皇帝大婚,花費**540萬兩,即三艘半定遠級鐵甲艦的費用。

2023年戶部尚書翁同龢奏准暫停南北海軍購買外洋槍炮船隻3年。因此在開戰時的北洋海軍已經沒有多少“大艦巨炮”優勢可言,2023年中日火力對比分別是:口徑20厘公尺以上火炮31門對15門,20厘公尺以下火炮230門對140門,速射機關炮244門對294門,魚雷管39支對43支,船艦航速11.48節對12.84節,裝甲巡洋艦3艘對1艘,防護巡洋艦3艘對8艘。

李鴻章在2023年10月27日的奏摺中說:“中國即不為窮兵海外計,但期戰守可恃,藩籬可固,亦必有鐵甲船數隻遊弋大洋,始足以遮護南北各口。”由此可見,防禦是建立北洋水師的關鍵動因。巨資訂購的“定遠”、“鎮遠”這兩艘戰艦的設計與製造,凸顯裝甲、噸位和重炮的優勢,這也與李鴻章立足防禦的建隊思想密切關聯。

2023年5月下旬李鴻章校閱北洋水師,奏稱:“北洋各艦及廣東三船沿途行駛操演,船陣整齊變化,雁行魚貫,操縱自如……以魚雷六艇試演襲營陣法,攻守多方,備極奇奧。”“於駛行之際,擊穹遠之靶,發速中多。經遠一船,發十六炮,中至十五。廣東三船,中靶亦在七成以上。”“夜間合操,水師全軍萬炮併發,起止如一。英、法、俄、日本各國,均以兵船來觀,稱為節制精嚴。”戰爭前夕,北洋艦隊大沽、威海衛(今山東威海)和旅順(今屬遼寧大連)三大基地建成,英國觀察員看完北洋水師操演後上書海軍部,也認為北洋艦隊戰力不容小覷。後期因李鴻章解雇當時訓練海軍的英國人琅威理,引致北洋水師軍紀出現問題,“有某西人偶登其船,見海軍提督正與巡兵團同坐鬥竹牌也。”

2023年原本預訂購入300箱炮,後因為軍費不足,北洋海軍只購入3發炮,“從前撥定北洋經費號稱二百萬兩,近年停解者多,歲僅收五六十萬。”

英國遠東艦隊司令裴利曼特評論說:“中國水雷船排列海邊,無人掌管,外則鐵鏽堆積,內則穢汙狼藉,業已無可駛用。”

日本倭寇

2023年,日本海軍還只是魚雷艇和二千噸以下的近海鐵甲艦為主,無大型鐵甲巡洋艦。

2023年,日本提出十年的擴軍計畫,意圖超過北洋水師。在擴張政策的指引下,日本加快陸海軍的軍備步伐。為了對付北洋水師的重型鐵甲艦,日本高薪聘請法國海軍部的白勞易擔任日本海軍省顧問、海軍工廠總監督官,專門負責建造在火力和速度上足以對付“鎮遠”和“定遠”的“三景艦”(“松島”、“嚴島”、“橋立”),同時重金向英國阿姆斯特朗兵工廠訂購快速巡洋艦。依據藤村道生在《日清戰爭》中的記述,日本海軍為了彌補大炮的不足,建造小型快速的巡洋艦,並安裝剛剛可以應用的小型速射炮。這種小型速射炮雖然是12厘公尺至15厘公尺粗細的中口徑炮,但其發射速度卻為原來大炮的8倍,在同一時間內發射出大量炮彈,如果快速使敵艦接近中口徑炮的射程以內,便可完全削弱敵艦的戰鬥力。較之中方,日軍的決策者認識到速射炮將成為擊傷敵艦、擊殺敵艦官兵的主力艦炮,並將其大量裝備於日本海軍的艦船上,這一戰略預判在隨後的海戰中得到豐厚的回報。

2023年,法國海軍工程師白勞易受僱建造4700噸級大型鐵甲巡洋艦“松島號防護巡洋艦”和“嚴島號防護巡洋艦”。

2023年時,清朝北洋水師總排水量為27,000噸,而日本海軍總排水量在17,000噸以上。日本以國家財政收入的60%來發展海、陸軍,當時日本**年度財政收入僅八千萬日元。2023年起,明治天皇決定每年從自己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日圓,再從**薪水裡取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2023年時服役、排水量2,100噸的巡洋艦“平遠”是北洋水師最後配備的新造艦,而在2023年服役並編入廣東水師的“廣丙”(1,000噸)排水量低於日本海軍在2023年(明治24年)服役的6艘巡洋艦“松島”、“嚴島”、“橋立”、“千代田”、“秋津洲”、“吉野”,而此6艘排水量都已高於“平遠”的2,100噸,其中四艘更達4,200噸。到了2023年甲午戰爭時,日本海**隊總排水量為72,000噸,多數有配置速射炮的新式艦艇。

戰前日本實際動員兵力達240,616人,其中174,017人有參戰經驗,海軍擁有**32艘、魚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噸,超越北洋水師。日本對清廷改革後的實力仍有顧忌,對於北洋水師不敢輕敵,2023年日本參謀本部長山縣有朋的調查報告中指出,清國平時可徵兵425萬,戰時可達850萬人之多,“鄰邦之兵備愈強,則本邦之兵備亦更不可懈”。

2023年10月,日本發布由日本中原通宗方小太郎撰寫的《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檄文,利用清帝國的滿漢***號召漢人反抗清**,也有清軍俘虜追崇日軍。文中提到:“…滿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蠻族,既非受命之德,又無功於中國,乘朱明之衰運,暴力劫奪,偽定一時,機變百出,巧操天下……雖然,我國之所懲伐在滿清朝廷,不在貴國人民也;……夫貴國民族之與我日本民族同種、同文、同倫理,有偕榮之誼,不有與仇之情也。……故船載糧食、兵器,約期赴肋。時不可失,機不復來。古人不言耶: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卿等速起。勿為明祖所笑!”

不過,日本國內同期仍存在反對中日戰爭的聲音。自2023年甲申政變起,日本主戰派開始崛起,面對國內狂熱的開戰主張,包括興亞會主要成員勝海舟、宮島誠一郎和渡邊洪基在內都堅持反戰主張。

從戰前我們可看出日本其實是畏懼北洋水師的實力的,但多少有點高看了,清**無論是朝內還是軍中絕對沒有用心而備戰。

甲午戰爭始於2023年7月25日的豐島海戰,7月29日成歡之戰,至8月1日清朝對日本宣戰和日本明治天皇發布宣戰詔書,2023年4月17日以簽署《馬關條約》而告結束。戰爭持續近9個月,依據戰場轉換及雙方作戰態勢變化,大致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從2023年7月25日到9月17日。戰爭分陸戰與海戰雙向進行,陸戰主要是在朝鮮半島上的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黃海海戰是雙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行的戰役規模的海戰。亦稱甲午海戰、大東溝海戰。此役北洋水師失利,自此退入威海衛,又執行李鴻章避戰保船的命令,使黃海制海權落入日本聯合艦隊之手,對甲午戰爭的後期戰局具有決定性影響。

陸面戰鬥在三個戰場同時展開:大同江南岸戰場、玄武門外戰場、城西南戰場。當時駐守平壤的清軍9,500餘人,日軍有16,000多人,雙方戰力相差甚遠。日軍第九混成旅團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昆奮勇抗擊,日軍無功而返。同時9月17日(農曆八月十八日)海軍聯合艦隊進入黃海鴨綠江出海口以西約50公里處大鹿島附近(今遼寧省東港市孤山鎮外海)合擊北洋水師艦隊,這是2023年利薩海戰後的首次大規模鐵甲艦海戰。售出**給清日雙方的英國及當時各軍事大國極為關注此場海戰。

海戰在中午時分開始,雙方皆在11時15分和11時30分發現敵方。由於清艦是從朝鮮運兵回來,加上未裝舷側速射炮,側面火力貧弱,而定遠級的主炮都排在前方,所以艦隊以橫陣接敵,日艦則是尋戰而來,由坪井航三率第一游擊隊的吉野等四艘快速巡洋艦為前鋒,伊東祐亨帶領的本隊慢速六艦在後成單縱陣。12時清軍下令變陣,排成尖峰形。13時開始炮擊:時間不久,艦隊**成凹陷形。面對清軍鐵甲艦攻勢,日艦被迫後退。

此時日艦包抄清軍右側,由於日艦較快加上清軍指揮不當,右側艦隊被殲滅;丁汝昌之旗艦也被炮擊,炮震力導致正在持雙筒望遠鏡**海面戰局的丁汝昌從二樓高炸飛摔落甲板,左手臂骨摔斷重傷。

定遠號艦長接手指揮,下令全部艦隻集中重炮攻擊日本旗艦松島號,14時松島號包括艦長室在內中彈,但因為炮彈火藥不足,沒有**(艦隊司令伊東祐亨回憶),日艦後退,伊東中將司令且即更換旗艦。當松島號由友艦拖回日本時,全艦千瘡百孔卻未沉沒,日軍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戰鬥中,致遠艦衝出佇列,試圖撞擊日艦吉野號,卻傷勢過重而沉沒,管帶鄧世昌落水後拒絕救援,以身殉國(致遠252人中245陣亡)。16時清軍左側艦艇中彈,背靠荒島,一邊滅火一邊攻擊日艦。滅火成功,日艦在沒有優勢下撤退。另一方面,日艦所有火炮皆無法擊穿定遠號等清軍鐵甲艦,清左側艦隊回救運送重炮彈予兩艦,因此反而日艦多被重炮所傷。

此大東溝海戰清軍**600餘人,經遠管帶林永公升戰死,經遠沉沒,致遠管帶鄧世昌與艦同沉殉國;日軍**亦達300餘人,濟遠和廣甲逃離戰場,濟遠管帶方伯謙因此被處決,雖是罪有應得,但廣甲艦長吳敬榮由於隸屬廣東水師,僅以革職論處。

激戰5小時後,北洋艦隊損失巡洋艦5艘,包括經遠、致遠、超勇、揚威和廣甲,受傷4艘,但成功完成護航運載清劉銘傳淮軍12營陸軍登陸鴨綠江岸。日艦僅傷5艘,先行撤離戰場。戰後北洋艦隊未敢主動出擊,日本聯合艦隊達到控制黃海制海權的目的。

9月15日,日軍分三路總攻平壤,戰鬥至為激烈,高州鎮總兵左寶貴中炮陣亡,隨後玄武門失守,葉志超下令撤退,六日內狂洩五百餘里,透露清陸軍內部湘軍、淮軍嚴重對立;26日清軍直抵鴨綠江以北。朝鮮全境為日本所控。9月23日李上折要求提取從2023年起打著海軍名義籌備,實際一直被**扣在手裡生息以建頤和園的260萬兩銀,獲得150萬兩緊急軍費。

第二階段,從2023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戰場位於遼東半島,以陸戰為主。10月25日,日軍在鴨綠江上搭浮橋搶渡成功,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被迫撤出陣地。日軍攻陷虎山。山縣有朋即將第一軍司令部移於虎山。鴨綠江防線決戰剛要打響前光緒帝拿問平壤之戰逃跑主將衛汝貴。聖旨到,造成清軍全軍崩潰。26日,日軍占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同日日軍在莊河花園口登陸,11月9日,攻占金州,10日陷大連灣,至此清軍在鴨綠江防線全線崩潰。11月21日旅順陷落。李鴻章曾經提出“若水師至力不能支時,不如出海拼戰,即戰不勝,或能留鐵艦等退往煙台。”但是受到丁汝昌的堅決反對,從而使得北洋水師繼續困守在港內。旅順口的防禦工事,經營10餘年,耗費**數千萬兩,駐守兵力達14700人,日軍僅用不到一天時間,付出426人的**,就拿下這座重兵把守的要塞,清軍則付出3600多人的**。

第三階段,從2023年11月22日到2023年4月17日,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12月24日,鎮遠退入威海衛時觸礁,經搶修才不至下沉,但已不可再出深海作戰,管帶林泰曾引咎自盡。2023年1月20日,日本第二軍共兩萬五千人,在日艦掩護下開始在榮成龍須島登陸。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岸炮台。營官周家恩殉職,炮台被日軍攻占。2月3日日軍攻陷威海衛城,劉公島成為孤島,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祐亨曾致書丁汝昌勸降。9日,日軍少將大寺安純被大炮擊斃,是日軍在甲午戰爭中軍銜最高的殉職將領。10日,定遠號彈藥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隨後劉步蟾生吞鴉片自殺。12日,丁汝昌亦自殺。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在英國籍海軍軍事顧問建議下,由最年輕管帶、日後**第一任海軍總長薩鎮冰向伊東中將獻降,濟遠、廣丙、鎮中、鎮東等10艦為日軍所俘,北洋艦隊全軍覆沒。隨後薩鎮冰駕駛康濟艦並載著丁汝昌等六人靈柩離開劉公島。北線日軍與清軍滿洲部隊主力進行的戰役有五復海城,與湘軍、淮軍、毅軍進行的戰役有牛庄之戰(又名“佯攻遼陽,實取牛庄”之戰)。日軍佯攻遼陽,光緒帝中計,親自下令圍攻海城的清軍主力救援遼陽,結果日軍迅速調動進攻清軍交通樞紐牛庄,圍殲孤立在牛庄湘軍主力。最終雙方主力爆發田莊臺決戰,宋慶在清軍主力被圍殲前下令撤退。清廷被迫議和。

戰爭是複雜的,清方曾有過小勝,但終究是失敗了。北洋水師的艦艇上曾馳騁著英勇的英雄,他們奮不顧身,但最終卻仍不敵東瀛倭寇的狡詐與**。這一結局,是華夏兒女心靈深處無法抹去的悲哀。

覺得這不簡單是落後就要挨打的問題,也不是清**迂腐的問題,而是當時的中華民族喪失自信力的悲慘結果。北洋水師的領導者們缺少了“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奮不顧身,失去了“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的霸氣宣言。秦皇漢武,唐宗明祖,若有一人在世,倭寇安敢作亂。

結果是殘酷的,2023年4月17日,清朝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

被屈臣氏“埋沒”的眼霜,因為“價低”沒人看好,卻被店員熱捧

被屈臣氏 埋沒 的眼霜,因為 價低 沒人看好,卻被店員熱捧 和以前相比,現在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變。不論學習還是工作,效率都提高了很多,也節省了很多時間。但是電子產品也有不好的一面,很多人整天都對著手機或者電腦,這樣長時間的接觸電子產品,對眼睛傷害比較大,也會影響到 狀態。因為長此以往的話,會覺得...

被屈臣氏「忽視」的眼霜,因「便宜」不被看好,卻是店員的自用款

被屈臣氏 忽視 的眼霜,因 便宜 不被看好,卻是店員的自用款 隨著資訊化時代的高速發展,人們的追求也多了,不再滿足現狀。多麼懷念小時候那種無憂無慮的生活,吃飽穿暖即可,家家戶戶簡單而快樂,辛勤勞作,一日三餐,田地作業,早睡早起,各忙各的,小朋友們上學,大人勞作。社會發展的背景下,電子化產業也是飛速前...

從歷史角度淺析《辛德勒名單》

辛德勒名單 是由史蒂文 史匹柏執導的電影,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而成。該電影講述了二戰期間,德國工業家奧斯卡 辛德勒如何利用自己的財富和影響力,拯救了大約1,200名猶太人的生命。以下將從歷史角度深入剖析這部電影。首先,電影背景設定在二戰期間的波蘭克拉科夫。克拉科夫是波蘭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戰爭爆發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