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歷史(十三) 南北朝

2023-07-28 20:00:37 字數 5714 閱讀 2991

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誰更穩定?

單從疆域變化而言,南朝相對穩定一些。南朝的統治者和基本盤是漢人,有著絕對的掌控力,疆域內即便有異族也泛不起浪花。而北朝是群狼搶肉。起初前秦統一了北方,在狼王苻堅的領導下,眾狼有過短暫的蜜月期。苻堅是氐族人,他一死,整個北方立刻裂變成了兩大版塊:關中一帶被羌族人占領稱為後秦;河北山東一帶則被鮮卑慕容家族占領稱為後燕。此時,北方還有個小團隊開啟了二次創業,就是鮮卑拓跋家族建立的北魏。為什麼說是二次創業呢?五胡亂華時,他們也來搶過肉,被苻堅一巴掌給拍死了。漸漸地,後秦後燕北魏形成了三足鼎立,北魏最弱最小,在今天內蒙古一帶。最終結果呢?北魏統一了北方。前面我們提到過,劉裕稱帝後為什麼沒有使用漢而使用了宋作為國號,其中乙個原因就是三國時期蜀漢為曹魏所滅,劉裕建國時眼看著北魏在壯大,犯忌諱。事實證明劉裕的擔心也不是多餘的,南北朝第一階段的對峙,就是南宋對北魏。

南朝與北朝,誰的戰力值更高?

肯定是北朝。中國的歷史更迭,多是北滅南。北朝戰力高的原因有幾點:第。

一、平原多、良田多,而南方多丘陵,產糧區少,在農耕時代,北方人口密度大於南方。第。

二、在古戰場上,騎兵相對步兵而言,無論行軍速度還是單兵戰力都是外掛程式一般的存在,而北方又是馬匹的主產區,士兵多善騎。第。

三、胡人更加彪悍、健碩,單兵作戰能力更加突出。

南北朝中的南朝與北朝,誰是中華民族的正統?

從貴族血脈的角度說,西晉滅亡後,達官貴人跑到南京另起爐灶,建立東晉,整個南朝基本就是東晉的延續,那麼可以把南朝理解為正統。《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肯定傾向於東晉,再怎麼說,整個晉朝也是司馬家族的高光時刻,所以,司馬光認為南朝是正統。但是歷史又以結果論英雄,最終是北朝滅了南朝,隋唐又是北朝的延續,所以李唐宗室修《晉書》時奉北朝為正統。

當時雖然胡人統治了整個北方,但老百姓依然是漢人居多,胡人處在最上層,中間管理層也以漢人為主。西晉末年流行衣冠南渡,但是並非所有大家族都南渡了,半數以上依然留在北方,代表家族有: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等。而且老百姓始終和土地**在一起,多留在了北方。

抗戰時期,幾個日本兵就能管著我們乙個縣,不殺了他們?殺他們的結果,就是惹來屠城。他們把一兩個縣作為乙個管理單位,核心層是日本人,然後吸納中國人組建對應的簡易**。通俗一點理解,就是老百姓普遍是比較麻木的,他們對誰來管理自己不是那麼敏感,反正讓我種地、讓我活命就行了,沒有電視上演的那種對誰恨之入骨。

所以,歷朝歷代從來就不是靠兵丁駐防來統治廣大農村地區的。按你的理解,日本的管理密度太疏鬆了。其實不然,日本作為外來侵略者,相比中國歷朝歷代來說,這在駐兵上已經是高密度了。元朝與清朝連縣縣駐兵都沒做到,照樣穩定了局面。上學時學的太平天國,聽起來勢力範圍很大吧,覆蓋整個長三角。實際上呢,真正掌控在手裡的不過是沿江的幾個大城市,其他地方上不過是鄉官自治。

有點類似南非,管理層是白人和優質黑人,基本盤是黑人。

胡人統一北方後,會主動聯絡漢族各大名門望族,名門望族也會主動聯絡他們。得天下者得士心,只要你掌握了政權,他們就願意效力於你。

後秦、後燕、北魏三足鼎立時,按理說,後秦是最有統一實力的,畢竟盤踞關中,為什麼勝出的反而是北魏呢?實際上後秦最吃虧,四面都是勁敵,西有夏,南有晉,東有燕,北有魏。還有一點,他們是胡人,而整個中原大地的基本盤是漢人,胡人直接扎根在漢人根據地,根基不牢。他們應該使用蠶食戰略,從乙個邊吃起,慢慢的推進。北魏就從今天內蒙古的位置朝下推進,一點一點的,最終全取北方。後來日本侵略中國,也是借鑑了這個戰略,不是直取南京,而是先占領東三省,把這裡作為自己的根據地,逐步推進,一直到日本投降,大半個中國還被他們掌握著。

胡人為什麼最終又被我們漢文化同化了呢?殖民的過程就是兩種文化碰撞的過程。誰的文明更先進,誰就會佔主導。例如歐洲文化對非洲肯定是更先進的,所以歐洲語言、秩序很快在非洲推廣普及。相比少數民族而言,我們的語言、文字、文明秩序都更先進一些,所以很快就占領了上風。政權方面是胡人領導漢人,但是文化方面,我們完全把他們吞噬了。

北魏把先是把首府設在內蒙古,然後逐步南推,設在大同。在古代大同就是邊塞城市,本身就有很多游牧民族定居在此。北魏皇族是鮮卑族,也是游牧民族,他們選大同就是給自己乙個緩衝區,一方面是慢慢適應漢文化,一方面是預防北方游牧民族騷擾。定都大同後,大同人口越來越多,而大同周圍土地貧瘠,遇到不好的年頭,整個都城吃飯都是問題。很多人建議遷都鄴城(今邯鄲、安陽一帶),鄴城周圍良田無數,物資充沛,為什麼不去呢?就是覺得在漢人裡的基礎還不夠牢,去了容易政權不穩,當政權足夠穩定後再南推不晚。在統一北方50年以後,他們才遷都洛陽。

拓跋家族得到了當時北方四大家族之一的清河崔氏的鼎力支援,代表人物是崔浩。拓跋家族能統一北方,最大的功臣就是崔浩。當初拓跋家族想從大同搬遷到鄴城,所有人都支援,只有崔浩反對,崔浩反對的理由是遷都容易導致動亂,這是中原王朝不變的規律,咱不能挑戰概率。拓跋家族非常信任他,畢竟自己是外人,不懂中原規矩,凡事多問問崔浩沒毛病。

崔浩給北魏初創者拓跋珪幹過秘書,第二任是拓跋嗣,這期間,崔浩反對遷都,建議北魏跟劉裕建交並借道給劉裕讓他們攻打後秦,當然拓跋嗣沒聽,吃了大虧。劉裕死後,拓跋嗣想趁機南下,崔浩極力反對,提出了乙個折中建議,您若是實在想打,就打到淮河以北,把這些地盤先拿下來,以淮河為界進行對峙,而不能直接去偷滑台、虎牢這些重鎮。結果呢?拓跋嗣也不聽,又碰了一鼻子灰。經過幾個回合,拓跋家族終於認識到崔浩的價值,對他越來越信任了,到太武帝拓跋燾時期,崔浩已成拓跋家族最得力的助手,幫著拿下大夏國、擊退柔然、消滅北涼,實現北方大統一。

崔浩是頭號功臣,但是,下場很慘。實現大統一後,拓跋家族覺得應該修修國史,增加一下民族自信心,讓老百姓知道我們拓跋家族有多勇猛。太武帝拓跋燾跟崔浩說,你來負責這個事,一定要實話實說,可別忽悠後人。崔浩也真聽話,照實寫了。你想,他們就是來自大興安嶺的蠻夷,茹毛飲血,哪有什麼文明史?

原本,拓跋燾是想寫本家族傳記傳給後人的,結果崔浩自作主張直接給刻碑上了,等於把拓跋家族的黑歷史給現場直播了,那能有好果子吃嘛?殺!不僅要殺他,要滅九族,整個崔氏都要殺,有聯姻關係的也要殺,北方四大家族差不多全軍覆沒,唯一的倖存者叫崔模,是滎陽太守,崔模篤信佛教,十分虔誠,而崔浩呢,特討厭信佛之人,因此當權時就總欺負崔模,等到崔浩被殺連累整個家族時,崔模因為常被崔浩欺負,竟然在這場滅族慘劇中,倖免!

其實到了崔浩這個級別的**,不會弱智到真的如實編寫歷史。若真是因此,那麼同修國史的其他編輯也會被株連九族,為什麼同是編輯的高允什麼事都沒有?說明一點,崔浩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到了非殺不可的地步,是幾股力量絞殺了他。

兩方面,一是崔浩致力於恢復漢家文化、實現**與博學合一的士族門閥政治理想,打造乙個傳統意義上的中原政權,那樣基於血統的鮮卑貴族將很容易被取代,因此,太武帝拓跋燾推行的漢化政策越多,鮮卑貴族越恨崔浩。二是北魏時期,佛教興盛,崔浩提議、組織過滅佛運動,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滅佛。崔浩的這個提議是非常危險的,因為當朝很多人也信佛,必然會遭到朝中握有重權的佛教徒的反撲。

拓跋家族是鮮卑人,野蠻人系列,給人感覺不該信佛。這是統治策略。相對整個中原大地而言,北魏當權者是外人。他們發現老百姓普遍信佛,佛教在民間基礎特別好,他們看好了佛教這個媒介,於是整個皇族上下也都開始信佛,甚至發動滅佛運動的太武帝拓跋燾最初也信佛。這跟美國**要手持《聖經》宣誓是乙個概念,是不是真信不重要,但是站隊很重要。拓跋燾不是滅了河西走廊的北涼嗎?滅了國不說,還把皇族和臣民包括文士、僧人及能工巧匠,就像趕牲口一樣趕到了大同。當時,佛像的造像技術從古希臘傳至中亞,又從中亞傳至新疆和河西走廊,北魏攻滅北涼的這次戰爭,就把造佛像的技術帶到了大同,佛像多多自然信徒多多。

太武帝拓跋燾對佛教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後來為什麼他又下決心滅佛呢?物極必反,當佛教體量、影響力大到可以左右政權時,自然就會引發滅佛運動,這就如同股災一定對應著歷史高點是乙個道理。最初,整個皇族對佛教的定義就是工具,說的好聽一點,是用來建立跟漢族老百姓鏈結的通道,說的難聽一點,就是統治工具。結果呢?皇族乙個個都沉湎於佛教,包括太子,是讓你們假裝信一下,你們竟然搞起沉浸式了。其次呢,國家提倡全民信佛的結果是僧尼待遇高,有吃有喝不用服兵役,而且到處圈地圈錢,成了商業帝國,僧侶們也不正幹,既搞錢又搞女人。拓跋燾一看,這不行,長此以往,這些人早晚要奪權,關鍵是太子也已經被**了,整天阿彌陀佛,等他**他還不把整個江山送給尼姑了?

有一種說法,是崔浩信了寇謙之改良五斗公尺教發展而來的道教,把拓跋燾也給掰彎信道教了,進而打擊佛教,推動了滅佛運動。

實際上,能當皇帝的人,都只信自己,無論信什麼教都只是表演。佛教想和諧發展的前提是什麼?佛教協會會長積極站隊,還有就是不能朝皇族內部滲透。你可以擁有你的佛教帝國,但是信徒只能是普通老百姓,表面控制權在你手裡,你是萬人跪拜的活菩薩,但是你要聽我的,否則?我能容你嗎?

那拓跋燾滅佛與崔浩又有什麼關係?崔浩是提議者、實施者。一直到今天,很多佛教徒都把崔浩被株連九族認定為報應。個人認為,是當時佛教對朝中滲透太深,反噬了崔浩,不管什麼年代,滅信仰都是最難的。當時佛教群眾基礎已經很好了,拓跋家族屬於整個人口裡的小比例,他們要想統治好,必須被動漢化,跟漢族通婚、使用漢姓,甚至積極信佛。

佛教什麼時候再次興盛?很快,太武帝滅佛只持續了6年,他死後,滅佛行動也被廢止了,佛教又迅速發展起來。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先後開鑿,少林寺也是同時期興建的。到北魏末期,各地已有寺院三萬有餘,僧尼共二百萬了。

這些胡人宮內,有沒有一些很奇葩的規矩?

男女之事比較多。例如父親死後,兒子要接管後媽,王昭君就先後嫁給過兒子與孫子。後世有人說唐朝李世民是鮮卑之後,其中乙個理由就是他接管了兄弟媳婦,還有李隆基跟兒媳婦之類的,意思是漢人幹不出這些髒事,只有胡人才會。這些還不算什麼,有個最奇葩的,“子貴母死”,意思是北魏的皇子一旦被立為太子,他的生母必須被賜死,以防止外戚勢力過大、干涉朝政。

為什麼一提北魏時期的權臣,人們第一反應就想到了高允?

古代做官,腦袋拴在褲帶上,隨時會掉,所以在後人看來,能壽終正寢活到98歲並且做過五朝元老的人,簡直就是圖騰,甚至可以供奉起來,讓自己也如此的好運。其次呢,南北朝是乙個很重視名聲的時期,聲譽對乙個人能否做官、官能做多久有很大影響,間接造成了文人間互相吹捧的風氣,誇人都誇的很離譜,高允的“好”很大一批都**於同僚讚美。

高允真的活到98?公元5世紀,98歲相當於今天的一百二三十歲。你知道中國的長壽村為什麼多在偏遠山區嗎?因為,他們的戶籍資訊不準確,中國真正的長壽村在北京、上海。所以,對於高允的98,要打上乙個大大的問號,只是無從考證了,看乙個細節,他的職業生涯是從41歲開始記錄的。

高允家族屬於第三梯隊了,充其量是大戶人家,第一梯隊是鮮卑貴族,第二梯隊是四大家族。

高允的成就主要有哪些?

人物傳記裡,若是描述他的武功有多高強,道德有多高尚,都說明一點,他做的事,太少值得記載的。比如李廣作為大將軍鮮有殲敵過千的戰役。傳記裡對高允的記錄,多是道德方面的,例如很清廉,**不發工資,倆兒子砍柴養活他;審判犯人很公正;做人很誠實,等等。至於說事業方面的記錄?極少。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為什麼他能壽終正寢?就是足夠無為,使用的是司馬懿模式,小心翼翼、苟且偷生,時刻不得罪人。當然,也有另外一種解讀,高允雖然也是大戶人家出身,但是父親死的早,他基本就是孤兒模式,一心只想為國家效力,他的內心信仰就是修身治國平天下,我也不站隊,我也沒私心,一心為國家做事。再說回崔浩,他是標準的貴族門閥的代表,出身即站隊。

北魏時期的版塊大,還是前秦時期的版塊大?

前秦時期大。前秦巔峰時的版塊是很誇張的,拿今天的地圖來說吧,新疆、**四川、內蒙古、東三省都隸屬前秦範疇。為什麼這麼牛逼呢?因為前秦使用的是蘇聯模式,是戰略聯盟,也是省力模式。而北魏呢,則是從內蒙古朝下打的,從乙個個村莊打出來的,消耗太大,所以版圖不是很大,北到內蒙古,西到銀川,南到秦嶺,大體是今天的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不包括東三省。

北魏徹底實行漢化政策的皇帝是孝文帝,先找個祖宗,說黃帝是鮮卑始祖,要求鮮卑姓改為漢姓,禁止鮮卑人同姓通婚,鼓勵與漢人通婚,把戶籍系統也改了,融鮮卑與漢族的姓氏制度於一爐,不分什麼鮮卑什麼漢族,從此大家都是中國人,過上幾十代,已經分不出哪是漢人哪是鮮卑人了。

南北朝,也會互通有無。相互會派使者做文化交流,也是間歇性的,想起來就打幾拳,想起來又親兩口。白袍將軍陳慶之“出訪”了一次北魏,回去後特別尊敬北方人。有人就問他,去了一次北方咋被洗了腦?他說,最初,我認為長江以北(北朝),全是戎狄之鄉,等到了洛陽(北魏首都),才知道高階知識分子都在中原,長江以南(南朝)根本趕不上,怎麼可以輕視!

魏晉南北朝22 揣著億兆家財說安貧樂道,換我也願意

謝靈運,謝玄之孫,山水派詩人,平日裡最好走走看看 寄情山水。單說 靈運屐 一雙登山木屐被他玩出了新花樣,忽高忽低,可拆可合,在中國旅遊史上留下了他的名字。平日裡,謝靈運不僅呼朋引伴 吟詩作賦,還喜林野之樂,有就閒之心。他曾說,生何待於多資,理取足於滿腹 為此特意寫了一首 山居賦 以表隱世之心。山居賦...

魏晉南北朝人口問題研究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口問題一直是乙個備受關注的話題。然而,歷史文獻中對於這一時期人口問題的研究仍有許多懸念有待解決 首先,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和災害頻發,人口數量和分布發生了劇烈的變化。人口問題的變化是否對當時的社會造成了重要影響?那麼,這些變化對於當時社會的政治 經濟和文化有何影響?對於人口數量和...

南北朝時期,北魏 東魏 西魏有什麼關係呢?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珪於386年建立的國家,也是北朝時期的第乙個王朝。北魏的建立是在前秦滅亡後,諸多地方起義的背景下進行的。拓跋珪為了贏得民心,選擇了 魏 作為國號,有著美好偉大的意義。他在建國後不久,正式定國號為 魏 並遷都平城,開始自立為帝。在接下來的幾百年裡,北魏迅速擴張,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