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歷史(六) 貴族張衡

2023-07-28 20:00:37 字數 4566 閱讀 5597

我們總說農民是看天吃飯,這個說法其實不準確,準確的說法是看命吃飯,就是看你攤上了什麼年代什麼命。遇到兵荒馬亂年代,你會不會被抓壯丁丟了命?趕上大旱大澇年代,你會不會餓死?另外還有高賦稅、瘟疫呢,聽起來都很遙遠吧?但是你看古今中外歷史,每隔幾十年就來這麼一波,要麼天災,要麼人禍。農民玩的是生存闖關遊戲,九死一生,又沒有資本娶三妻四妾,對個體來說,時間越長留下後代的概率越低,但整體基數大,肯定也有延續至今的。只不過農民個體與貴族個體比起來,留下後代的幾率小得多。

春聯的橫批裡面就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春聯是老百姓的願景視窗。民安的核心是國泰,就是國家太平,沒有內憂外患,不需要打仗,這對老百姓而言,就是最大的恩賜,殺敵三千,這三千不是別人,就是普通老百姓。其實還有個願景老百姓不敢寫進春聯,就是少一些苛捐雜稅。

這樣看來東漢也算不錯的時代,至少沒有大的戰亂。至於說皇帝換的勤,宦官與外戚爭權,今天你砍我的頭,明天我砍你的頭,那都是神仙打架,離老百姓很遙遠。東漢享國195年,至少有幾代人是安居樂業的。這也是命,就如同你爺爺可能打過鬼子,你父親可能捱過餓,但是你呢?不僅僅是歲月靜好了,甚至有些花天酒地。

當皇帝的核心:第。

一、避免戰爭,既包括預防外敵來犯,又包括預防內戰;第。

二、苛捐雜稅不要太重。但是,當你真的做到這兩點時,你會發現皇帝當的沒有存在感,甚至很多老百姓不知道當今聖上是誰。你不甘心,開始蠢蠢欲動,想幹大事,要麼戳戳鄰居,要麼就想對內大刀闊斧。你若是真的別亂動,只是把握好大方向,做一些微調,當個存在感很低的皇帝,老百姓日子過的未必差,你想搞大改革?往往就是黎民百姓的災難,歷史上的很多災難都是類似的人禍。

一提到東漢,很多人腦瓜裡立刻蹦出來的就是漢獻帝劉協,“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主角,身為皇帝卻是曹操的小木偶。總覺得東漢給人的感覺很菜,踉踉蹌蹌。

其實,這是假象。東漢可以理解為西漢的再建王朝,而且是大統一王朝,歷經14任皇帝,壽命跟西漢相當。為什麼東漢的歷史存在感這麼低呢?因為,除了劉秀外,沒有太耀眼的皇帝。西漢有劉邦、劉恆、劉啟、劉徹四大天王。東漢之後又進入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時期,前後都是歷史高光時刻,就顯得東漢黯然失色。

當皇帝的核心技能是敬天愛人、高度集權。

研究中國歷史久了就會發現,歷史上的經典戰役多是內戰,內戰的根源就是皇帝不夠集權。封地太大、外戚作祟和門閥割據是主因,說白了,皇帝給信任之人的權力過大,給了他們野蠻生長的機會。最典型的就是安祿山,一次安史之亂使唐朝損失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完全就是全民絞肉戰。

皇帝最怕的是大面積農民起義,會動搖基本盤。安史之亂那麼大規模的絞肉戰都沒有撼動唐朝的穩定,因為安史之亂只是內部奪權。前面談王莽時,我們談到了王莽運氣不佳,正好趕上黃河氾濫,糧食絕產,房屋淹沒,不起義就沒活路了。現在還有個說法很流行,就是中國朝代更迭與氣候變化的關係。例如東漢末年正好進入了小冰期時代,中原關中大旱,半荒漠化,民不聊生,可是苛捐雜稅少不了,農民死路一條,不如造反,於是就有了黃巾軍起義。

竺可楨發表過一篇**《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他認為中國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社會動亂和四次小冰河期有密切關係,而不是吏治失敗引起的。

東漢為什麼宦官能與外戚奪權?

就是因為皇帝不夠集權。劉秀乙個人就用光了所有的運氣,子孫們過得都不咋地。他兒子漢明帝,過得還算不錯,夫妻恩愛,個人能力也不弱,政績還算斐然木偶皇帝漢獻帝,最後也得了善終,也算是好福氣了。但中間的小皇帝們,真的都太慘了,有的甚至還在襁褓裡就當了皇帝,這些娃娃能懂什麼?咋可能集權?皇帝不行,身邊那麼多虎視眈眈的肯定都要奪取話語權。

宦官是最想維護皇權的一群人!我們一提到宦官,就覺得形象是負面的醜陋的,是因為史書由文臣執筆,他們內心瞧不上宦官,故意造成大眾的錯覺。其實發明造紙術的蔡倫,就是東漢時期的太監。反過來想,宦官是什麼人?沒有子嗣後代,把自己就定義成了皇帝家族的人,就是他們身心都是皇帝的,和皇帝利益完全一體化,維護皇帝就是維護自己。對於皇帝而言,宦官是真正的自己人。漢靈帝重用太監,保了20年平安。漢靈帝去世後,太監們被袁紹殺光,繼承者徹底成了孤家寡人,聽任權臣擺布,內戰、篡位只是時間問題。

按照世襲基因論來看,似乎是劉秀的後代基因不夠優質。

但從他兒子漢明帝的治理水平來看,劉秀的基因沒有問題!這裡面還有個要素,強勢基因什麼時候登台也很重要。即便是個天才,你讓他6歲掌權,你覺得他能懂個啥?乙個變形金剛就騙走了他的玉璽。也不能讓他80歲才掌權,已經老眼昏花了,思維也跟不上了。總結就是**不僅僅需要強勢基因,還需要接在合適的年齡段!你想,你沒了,你9歲的兒子接了你的班成了老闆,他媽媽肯定想主持工作吧?股東也想主持工作吧?公司的領導層也想主持工作吧?最終就是幾股力量較勁。倘若你娃是30歲**呢?他很大可能會繼續你的高度集權和強勢,股東也聽話,管理層也聽話。

東漢的張衡與西漢的劉歆都算文理全才,他們倆的科學認知上,張衡更勝一籌。

科技並不是某個人推進的,而是整個時代在推進。張衡比劉歆小了接近一百三十歲,這一百三十年間,科技一直是在進步的,作為晚輩的張衡,學習的起點就遠高於劉歆的終點,就如同我們現代人的科學素養,對天文地理的認知,也是吊打張衡的。

朝代在更迭的過程中,有前進,有後退,但是科技不同,是一直在不斷的創新、彙總、公升級的,所以歷朝歷代的科學家,誰更厲害?越近代的越厲害,楊振寧吊打他們所有。是楊振寧的智商吊打他們嗎?未必!是時代的科技結晶吊打了他們。今天隨便乙個木匠就吊打魯班,隨便乙個鄉村醫生就吊打李時珍,贏是贏在了時代高度,換句話說就是站在了巨人們的肩膀上。張衡雖然是天文學家,但是他對地球的認識還處於天圓地方階段,而我們呢?知道太陽系、銀河系,還知道地球自轉與公轉,還知道行星與恆星。

東漢知名的醫學家是張仲景,他寫了一部《傷寒雜病論》。

這些古醫學著作,包括《本草綱目》在內,可以當醫學歷史來研究,但是不能當藥方來研究。在純中醫時代,人類壽命基本等同於自生自滅。人類壽命真正有大幅度提公升,是源於兩件事,一是疫苗、抗生素的產生;二是足夠乾淨的飲用水。

是不是那些年代沒有癌症?

是。第。一、沒法確診,只知道這個人生病了,死了,沒法看到身體內部出現什麼問題。第。

二、癌症屬於老年病,全球什麼樣的國家癌症比例高?日本、丹麥、紐西蘭,就是人均壽命越高的國家,癌症比例越高,不是他們的環境不好,而是他們的人均壽命足夠長。從劉歆、張衡這些人的科學認知模擬今天的高中生,你就知道張仲景、李時珍是什麼水平了。

整個漢朝,平均壽命在二十歲左右。

人們十五六歲就開始結婚了,人均壽命越短越需要提前婚姻年齡,否則人類就滅絕了。不要看到二十歲就理解為人只能活二十歲,這個平均壽命是與出生夭折率高以及戰亂、災荒有直接的關係,乙個人沒病沒災,活個五六十歲還是比較正常的,若是能當個官,家裡不缺肉吃,蛋白質充分,七八十歲也不稀缺。

與過去比,今天是最好的時代;與未來比,未來是更好的時代。人類平均壽命過百隻是時間問題,甚至可能會出現雲儲存大腦記憶,人可以徹底脫離肉體束縛了,我思故我在,若是可以脫離肉體思考,相當於人類實現永生了。

事實上古代的科學研究是非常基礎和樸素的,民間一直有人在搞研發,只是,很少有這樣的全才,懂基礎科學又具備較高的文學素養,既能做基礎理論研究又能用文字給記錄下來。準確地講,劉歆和張衡都是對乙個階段科學領域基礎研究成果的總結和延伸。渾天儀真是張衡發明的嗎?不是,渾天儀最早的發明者叫落下閎,是西漢時期的,張衡只是在其基礎之上做了改進。

東漢屬於盛世,經濟也繁榮,按理說,這種科學素養會不斷的積累,我們應該先發明蒸汽機、汽車才對,為什麼工業發展比歐洲大陸晚這麼多年呢?

東漢時期,特別是張衡所在的年代,的確算的上乙個盛世小高潮,羅馬、日本都在這個時間段與我們互加好友。之所以我們的科技和工業生產後來沒有領先於世界,是因為我們的朝代更迭是覆盤式的,是農耕式的,民以食為天,乙個朝代推翻了另外乙個朝代,依然是在耕地上做文章,不考慮工業,不考慮商業。所以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中國大部分老百姓依然是靠在地里刨食吃。科技是為生產服務的,所以中國歷朝歷代的發明,基本都是圍繞著農業來的……。為什麼國外有這樣的土壤?他們是疊加式的。還有一點,就是普通老百姓缺少發家的土壤。改革開放裡有一句話是非常牛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一部分也是普通老百姓,深層含義是什麼?就是國家提供了讓老百姓富有的土壤,而在歷史上這種土壤是不存在的。

劉歆為什麼不如張衡出名?

因為張衡入選了歷代教科書,而且給他冠了一項特殊的技能,**實際上,張衡懂發明懂創造懂文學懂繪畫,在各個領域都有不錯的建樹。劉歆在各個領域都不比張衡差,但是,他命不好,跟王莽**在一起了,即便是在今天的歷史教科書裡,王莽的形象也不是正面的。

張衡的科學理論,有一點在當時是很超前的,他在《靈憲》裡寫有“月光生於日之所照”,即月亮不發光,它的光來自太陽。

月亮後面的山命名成了張衡山。有行星也是以張衡命名的。這些能研究科學的人,真正厲害的不是發明了什麼工具、什麼儀器,而是他們有非常深厚的數學基礎,所以國家提倡加強基礎學科研究是有依據的。漢代的張衡和劉歆的數學成就都很驚人,劉歆差點算出了圓周率,張衡把圓周率精確到了3.14到3.16之間。

張衡官當的好好的,為什麼要歸田呢?

他感覺朝中混亂,宦官與外戚奪權,他不想蹚渾水。也可以理解為他呻吟兩聲,抱怨兩句,其實張衡一生也是官越當越大,官至尚書,差不多相當於總管家。

他首先是一位**,其次是一位文學家,再其次是一位科學工作者,平時也愛好繪畫。他也留下了很多勵志的名言,比如“人生在勤,不索何獲”,還被很多學校高懸以激勵學生。這兩年國家在推行官德語錄,就有張衡那句: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

張衡的爺爺光武帝任命為漁陽太守,漁陽就是今北京昌平、懷柔、密雲一帶,可以理解為郊區版的北京市長。曾經帶兵打敗過來襲的匈奴,不僅僅如此,還把南方水稻引進到了漁陽,造福於百姓。一千六百多年後,康熙為他專門寫了一首詩:“狐奴城下稻雲秋,灌溉應將水利收。舊是漁陽勸耕地,即今誰拜富民侯。”

可以說,張衡也是貴族出身。

武將有可能是草根出身,文臣,一定是貴族出身,否則沒有機會念書。

趣說歷史(七) 董卓 曹操

西漢時期的軍事勁敵是匈奴,東漢時期也要打匈奴,但是匈奴整體呈沒落狀,已是吊打模式。歷史進入東漢後,主要工作是內部維穩,尤其是對付西部羌族勢力。彼時疆域上羌族已經屬於大漢王朝,只是內心還有那麼一絲倔強,不願臣服,先後爆發過三次大規模的起義,這三次羌族起義持續六十餘年,客觀上加速了東漢王朝的滅亡。羌族在...

趣說歷史(十三)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誰更穩定?單從疆域變化而言,南朝相對穩定一些。南朝的統治者和基本盤是漢人,有著絕對的掌控力,疆域內即便有異族也泛不起浪花。而北朝是群狼搶肉。起初前秦統一了北方,在狼王苻堅的領導下,眾狼有過短暫的蜜月期。苻堅是氐族人,他一死,整個北方立刻裂變成了兩大版塊 關中一帶被羌族人占領稱為...

趣說歷史(十一)舊時王謝堂前燕

東晉時期,誰是第一家族?琅琊王氏,王羲之家族。這個家族生命力非常旺盛,從東晉到晚清,總共出了九十多位宰相,六百多位名士。王氏家族是琅琊這片土地上的大財閥。司馬昭媳婦王元姬,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親媽,就是琅琊王氏女。琅琊王氏地位之顯赫,從他們與皇族通婚就能看出來。當時西晉實行分封制,被封為琅琊王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