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歷史(十一)舊時王謝堂前燕

2023-07-28 20:00:37 字數 3926 閱讀 6446

東晉時期,誰是第一家族?

琅琊王氏,王羲之家族。這個家族生命力非常旺盛,從東晉到晚清,總共出了九十多位宰相,六百多位名士。

王氏家族是琅琊這片土地上的大財閥。司馬昭媳婦王元姬,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親媽,就是琅琊王氏女。琅琊王氏地位之顯赫,從他們與皇族通婚就能看出來。當時西晉實行分封制,被封為琅琊王的是司馬伷,今天要講的是他的孫子司馬睿。

司馬睿繼襲琅琊王,而此時琅琊王氏的掌門人是王導,一權一貴,倆人自然成了老鐵,司馬睿是美國**候選人,王導就是其幕後的財閥。西晉末年,洛陽告急,王導建議司馬睿主動申請到江南任職,一方面可以控制江南區域的兵權,一方面也能拉攏當地的門閥勢力,為日後稱帝打下基礎。西晉一滅亡,王導覺得時機成熟了,接著拿司馬睿的身份證在南京註冊了東晉,表面上司馬睿是法人代表,實際上,王家才是幕後實控人,王導還有個重量級合夥人,他的堂兄、司馬炎的女婿,王敦。

王家為什麼不直接取而代之?第。

一、歷史列車是有慣性的,雖然西晉只存活了50年,但是老百姓依然覺得天下姓司馬,你王家給篡走了,就是大逆不道,逆天者易亡。第。

二、司馬懿摸著曹操過河,王家則是騎著司馬懿過河。當什麼皇帝,當個實控人就好。你看司馬睿登基典禮上,他非邀請王導一起坐龍椅,王導急忙擺手:使不得,使不得!這段合作史也被稱作“王與馬,共天下”。四分五裂的局面下,當皇帝很容易被滅族,而當實控人呢?則可進可退。

王羲之是王導的侄子,關於王羲之社會活動的記載,多在江南一帶,例如《蘭亭序》的蘭亭就在浙江紹興。衣冠南渡不是西晉滅亡才開始的,而是西晉末年就開始南遷了。王導策劃司馬睿稱帝也策劃了很多年,並非一蹴而就。王家南渡的乙個重要意義就是示範、接應。大貴族是有主動避險意識的,而且王家開出的條件不僅僅是幫助大家安家樂業,更包括共謀大業。

長江以南是東晉王朝了,這個時期的江北叫五胡十六國,這些胡人就是跑馬圈地,誰圈了就是誰的。漢室穩定執行了四百餘年,有足夠好的群眾基礎和慣性力量,國家突然再次四分五裂,老百姓會不會懷念劉氏家族呢?

念舊是人之本性。凡是改朝換代,都是五五開,有人希望走進新時代,也有人懷念老時代,歷史的每一次交替都是如此。如《鹿鼎記》裡的反清復明。從東漢末年到三國再到魏晉時期,劉家的群眾基礎都很好,劉備恰是藉著這個念舊慣性建立起的蜀漢。等到劉備被司馬家族收拾,劉家也就徹底散落民間了,光復漢室的心一直都有,只是沒有那個實力了。

五胡亂華時期,劉秀、劉備這樣的正統的血脈遭到打壓,已經失勢了,倒是有冒充劉氏後裔的,這個人叫劉淵,還真搞出了點事。其實他本不姓劉,他是匈奴冒頓單于後代。當年劉邦送了個姑娘給冒頓單于,倆人順便結拜成了兄弟,從此冒頓單于後人就倆姓,乙個蒙古族的,乙個漢族的,漢族的就姓劉,等於賜姓了。

在五胡十六國裡,劉淵是第一批稱帝的,他的王國就在今天的山西境內,史稱漢趙,追尊後主劉禪,意思是要延續劉邦的漢族血脈。他之所以扯這個大旗,就是抱著統一北方乃至統一全國的目的。畢竟有了這個大旗就能借助群眾念舊慣性。

劉淵對中原文化也非常熟悉,他原本就是匈奴押在洛陽的人質,當初曹操把匈奴分左、右、南、北、中五部而治,劉淵的父親就是左匈奴賢王。司馬家族從曹家奪取政權後依然沿用這套管理辦法,要求各匈奴王必須把兒子押在洛陽,就當留學了。劉淵在司馬穎手下做事,司馬穎在內亂中不佔優勢,就讓劉淵回老家搬救兵。劉淵早就想謀變,正好借這個機會逃回了匈奴,帶著兵馬進中原圈地為王了。前面咱也說過,五胡亂華是怎麼進入中原的?是被邀請來的。司馬家族內亂,八王相爭,各自都有外面的朋友,於是邀請朋友來幫自己,結果引狼入室。

眾狼入主中原之後,有了更大的野心,甚至想吞併東晉。

秦始皇給後人打了樣本,之後不管是漢人政權還是胡人政權,大家都想搞大統一。五胡十六國不久,有個叫前秦的國家就降服了十六國,基本實現了北方統一,領導人叫苻堅。統一北方後,他肯定想趁熱打鐵拿下南方。

所以有了淝水之戰,歷史上最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關於淝水之戰的記載主要是《晉書》與《資治通鑑》。《晉書》成書於初唐,距離淝水之戰兩百多年;《資治通鑑》成書於北宋,距離淝水之戰六百多年,引用的是《晉書》內容。現在讓你憑空去寫兩百年前的歷史,你除了想象還能怎麼還原?因此有學者認為,淝水之戰壓根沒發生過,純粹是編的。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國史學家麥可·羅傑斯,他運用後現代的分析方法,對《晉書》中的《苻堅載記》進行了系統的解構,得出的結論就是淝水之戰是初唐史家們用隋唐當代事實與想像混合而編成的乙個虛構的故事。說純粹是編的可能有些誇張,但是對戰爭內容的描述,肯定大有出入,若真的是80萬大軍對8萬大軍,人數少的一方絕無勝算,你們80個人去砸場子,對方只有8個人,不打得他們嗷嗷的?!

可是歷史上為什麼又有那麼多以少勝多的經典案例?冷兵器時代,或者說肉搏戰狀態下,戰力與人數是呈指數正比的,我們5人打你們2人,看似是5比2,其實戰力是25比4。歷史上的以少勝多案例,多是文學家創作出來的。其真相要麼是實力相當,要麼是人數碾壓。

淝水成了苻堅的滑鐵盧。實際上苻堅比秦始皇還難,秦始皇統一的是黃河流域,這一片原本就是一家人,是華夏民族的基本盤,就算他不出現也早晚會統一的。但是苻堅統一的全是少數民族,沒有統一的文字,沒有統一的語言,有點類似大蘇聯,解體是必然的,這才是根本原因,至於淝水之戰,充其量是個引子。

在軍事方面,苻堅是真正的實戰家,乙個久經沙場的老獵手咋可能被乙個紙上談兵的謝安嚇唬住呢?只是他有些急了,若是做個百年計畫,有可能真的完成南北統一了,而他剛站穩腳就想一統天下,這個太難了,秦始皇都站不穩,他能站穩嗎?

這場戰役成就了乙個人,謝安,侄子在前方打仗,他在別墅裡下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文人最喜歡用浪漫的語言描寫戰爭,杜預滅吳是怎麼描述的過程?創造了倆成語,勢如破竹、迎刃而解。謝安爺倆的淝水之戰呢?那創造的成語多了去,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圍棋賭墅……。文人除了喜歡浪漫化戰爭,還喜歡塑造一些具有玄學色彩的行為藝術,比如寫諸葛亮上演的空城計,彷彿主人公能未卜先知,一切都按照自己的劇本在推演。謝安若真是這場戰役的總指揮,他應該坐立不安才對,畢竟敵我兩方實力對比懸殊。這就好比中國隊要踢巴西隊了,主教練沒去比賽現場,而是洗桑拿去了!

謝安被譽為天下最完美的男人。他風流倜儻,能寫詩能作畫,跟王羲之還是老鐵,一身才華不為官,整天遊山玩水。那咱按常理推測肯定有不少女粉絲吧?不!人家還不好色,只鍾情媳婦乙個人!後來?在皇帝的再三哀求下,先是創造了成語“東山再起”,又開掛般一口氣乾到丞相,魅力男人應該有的,他全有,顏值、財運、官運、忠誠、才華,能不完美嗎?

該如何理解東山再起?行為藝術。到唐朝時更流行,文人動不動躲到終南山裝世外高人。

謝安為後世稱讚還有個原因,有個王牌鐵粉是李白。李白為謝安寫的讚詩就有二十多首,還專門去東山打了卡。李白崇拜的是謝安的才華嗎?不是!李白始終覺得自己是乙個縱橫家,缺的只是明主與機會,他讚美謝安的潛台詞就是把自己比作了謝安,自己是千里馬,只是缺伯樂,正是這種自我認知的嚴重偏差,使李白特別狂妄,不過我們多把他的狂妄理解為,浪漫,豪邁,有想象力。李白也效仿過偶像搞行為藝術,跑到終南山當隱士去了……

謝家跟王家也是老鐵。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裡的王謝就是他們兩家。兩家也通婚,謝安的侄女謝道韞嫁給了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

謝家最有才華的除了謝安,還有一位被譽為中國山水詩鼻祖的謝靈運。謝靈運是謝玄的孫子,謝玄就是淝水之戰的指揮官,謝安的侄子。

東晉有王、謝、桓、庾四大家族。“四大家族”這個說法最早就是從東晉開始的,前期都是相互合作關係,後期庾家打壓過王家。

乙個貴族,能延續多少年?

無錫的錢家,從五代十國時期起步,到今天依然輝煌。司馬家族也輝煌了五百多年。乙個世族興盛起來很難,衰退也很難,因為貴族之間會聯姻,利益也勾連在一起。

淝水之戰之後,北方迅速解體。沒有統一的文字和信仰,很難形成合力,不過他們也各有各的文化、傳統、特產,等我們反向把他們漢化時,等於我們吸收了他們的技能。中華民族反包圍滲透能力特別強。

中華文明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五胡亂華前,是古典中國,很純粹的農耕文明。第二階段是胡漢融合階段,是“綜合的中國”,主要吸收兩種文化,其一是以五胡十六國、北朝和遼金元清為代表的北方游牧漁獵民族文化,其二是印度佛教。第三階段就是鴉片戰爭之後,西方文明開始全方位影響我國,也可稱現代的中國。而目前,則是中國的現代化。

東晉時期,算是門閥政治時期。國弱而家族勢力大,肯定會出現門閥政治情況。就好比你在村里當村長,村里有幾大家族,有錢有勢,你聽他們的,村長你可以繼續幹;你若是不聽?村長你也別想幹了。

門閥政治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門閥以外的人掌握了軍權。例如後來南朝的劉裕就是窮小子一步步上來的,掌握軍權後直接自立稱帝了。門閥?你聽話還好,不聽話就弄你。

趣說歷史(七) 董卓 曹操

西漢時期的軍事勁敵是匈奴,東漢時期也要打匈奴,但是匈奴整體呈沒落狀,已是吊打模式。歷史進入東漢後,主要工作是內部維穩,尤其是對付西部羌族勢力。彼時疆域上羌族已經屬於大漢王朝,只是內心還有那麼一絲倔強,不願臣服,先後爆發過三次大規模的起義,這三次羌族起義持續六十餘年,客觀上加速了東漢王朝的滅亡。羌族在...

趣說歷史(六) 貴族張衡

我們總說農民是看天吃飯,這個說法其實不準確,準確的說法是看命吃飯,就是看你攤上了什麼年代什麼命。遇到兵荒馬亂年代,你會不會被抓壯丁丟了命?趕上大旱大澇年代,你會不會餓死?另外還有高賦稅 瘟疫呢,聽起來都很遙遠吧?但是你看古今中外歷史,每隔幾十年就來這麼一波,要麼天災,要麼人禍。農民玩的是生存闖關遊戲...

趣說歷史(十三)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誰更穩定?單從疆域變化而言,南朝相對穩定一些。南朝的統治者和基本盤是漢人,有著絕對的掌控力,疆域內即便有異族也泛不起浪花。而北朝是群狼搶肉。起初前秦統一了北方,在狼王苻堅的領導下,眾狼有過短暫的蜜月期。苻堅是氐族人,他一死,整個北方立刻裂變成了兩大版塊 關中一帶被羌族人占領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