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歷史(一) 漢相張良

2023-07-28 20:00:37 字數 6746 閱讀 5339

途經河南郟縣時,逛了逛張良故里,閒逛過程中,遇到一位攝影大叔,長槍短炮,在拍村口的牌坊,他在等日照角度。同是攝影愛好者,搭訕了幾句,沒想到大叔很熱情,很博學,很有分享欲,光這個牌坊就給我科普了老半天。按他的說法,這裡的風水是天才級布局,什麼幹門、坤門、兌門、艮門……,一大堆專業術語,聽的咱雲裡霧裡,只覺得大叔真牛b,連這都懂?

我很好奇,大叔,您是周易大師?

大叔急忙擺擺手:我?就是半瓶子醋,略懂一二。

大叔看我很虔誠、很好學,對我也產生了興趣,先是把我盤問了半天,來自**,幹什麼工作的,當他聽說我大學讀的師範院校,很是激動,為嘛?

他當了三十多年高中語文老師。

現已退休,喜好攝影,目前正在做的攝影課題是穿越探訪河南百位歷史名人,有出版計畫,其中就包括張良,他要拍攝張良故里、張良廟、張良墓。

談起河南,大叔真是一臉自豪,問我有沒有關注過這兩年的河南春晚?

我說,關注過,很火。

他說,中國的中心在黃河流域,大國的核心還是以文化為核心,中原文化就是我們的核心文化,有近五千年的歷史,這兩年中原文化走強說明什麼?中原文化還是領先,且自信、堅定的。

談起張良,大叔彷彿在介紹自己的一位老朋友。為什麼這麼熟悉?因為在這麼多年的語文教學裡,《鴻門宴》講了無數遍,彷彿自己也在鴻門宴上吃過酒。

其中,他提到了一句,張良,南韓人。

啥?南韓人?跟地藏王菩薩一樣也是南韓人?

我接著感嘆了一句:今天跟南韓歐巴較上勁了,早上去爬九華山,導遊說地藏王菩薩是南韓人,現在您又說張良也是南韓人。

大叔說,地藏王菩薩是新羅國王子,新羅位於朝鮮半島東南部,差不多就是今天南韓的位置,所以說地藏王菩薩是南韓歐巴也合理。但是,張良不是南韓歐巴,是地道的中國人,張良所在的那個南韓是秦始皇時期的乙個諸侯國,就在我們腳下,否則這裡咋叫張良故里呢?秦始皇滅六國,滅的第乙個就是南韓,張良在南韓是正宗的貴族。

我問,有多正宗?

他說,他爺爺是南韓丞相,他爸爸也是南韓丞相。若是歲月靜好,不出意外的話,張良也會**做南韓丞相,結果秦始皇來了,給滅了國,貴族成了流寇。滅國之恨如殺父之仇,所以張良去刺殺過秦始皇。

我說,張良不是文官嗎,咋還懂刺殺?

他說,他出腦子,別人出力氣。張良先是花重金懸賞,招募到了一位大力士刺客,這個大力士投擲百十斤的鐵鎚就跟我們扔個沙包那般輕鬆,且指哪砸哪,準確性高。張良又通過秦始皇身邊人打探到了秦始皇東巡的時間和路線。最終選了黃河古道博浪沙作為行刺點,那裡屬於沙丘地帶,人煙稀少,視野開闊,適合遠端投擲,且車隊警惕性低。

我說,這裡有個bug,視野開闊,大力士也沒處藏啊,遠遠就被發現了。

他說,黃河邊上有很多灌木叢,大力士藏在裡面,等秦始皇車隊來了,瞄準主車把鐵鎚砸了過去,瞬間稀巴爛。

我問,那為什麼秦始皇沒死?

他說,秦始皇太狡猾了,他那天坐的副車,正好沒在主車上。

我問,大力士被抓了嗎?

他說,趁衛兵們亂成一團,大力士按照張良預設線路逃跑了,張良在撤離點接應,然後他們一起坐船過了黃河。

我問,一戰成名?

他說,絕對的,圖騰一般的hero,劉邦都曾經想過刺殺秦始皇,只是想了想,沒敢行動,而張良是真幹!你想能不是全民偶像嗎?

我問,張良的兵法師從何人?

他說,黃石公!關於張良拜師這個事,有兩個成語,一是“張良拾履”,二是“孺子可教”,其實是講的同乙個故事,就是黃石公怎麼相中張良的。張良刺殺秦始皇後,秦軍四處追殺張良,張良藏到鄉下隱姓埋名了,有天張良去田野閒逛,遇一白鬍子老頭坐橋上,老頭鞋掉橋下了,喊張良幫他撿上來,張良撿上來了,他又讓張良幫他穿上,張良剛給穿好他又脫了扔橋下了,又讓張良去撿回來又讓張良幫著穿上,這麼折騰了張良四五次,張良想發火又覺得不忍心,畢竟是個老人家,幾個回合後,老頭就說了一句,孺子可教,讓張良次日五更天來橋頭等他,見面後,送了張良一本兵法秘籍《太公兵法》。這個白鬍子老頭就是黃石公,是個神仙般的世外高人。

我說,過家家啊。

他說,這都是史書裡的典故,當文化去研究,莫拿現代思維去抬槓。

我問,張良為什麼會選擇追隨劉邦?

他說,最初張良沒想過跟劉邦,劉邦的野心是取代秦王,而張良的野心沒這麼大,只想光復南韓。他帶著南韓一群死忠粉努力了一次又一次,發現大勢已去且韓王實在爛泥扶不上牆,算了!還是另尋明主。只能二選一,要麼劉邦,要麼項羽。至於為什麼選劉邦,我總結了三條:第。

一、張良懂相面,他覺得劉邦是帝王之相。第。

二、劉邦對張良談到的《太公兵法》理論體系很認可,而在此之前,張良向多人展示,多被嗤之以鼻。第。

三、劉邦人品比項羽好,倆字來形容,仁義。

我說,我有個疑惑,鴻門宴上,劉邦咋就那麼輕易逃跑了呢?

他說,這個,上學的時候不都學過嗎?核心是有個內應,項羽的親叔項伯,他是站劉邦的,所以范增讓項莊舞劍,項伯接著也拔劍起舞,不讓項莊殺劉邦。項伯為什麼站劉邦?因為張良是項伯的救命恩人,有這麼一層特殊關係。劉邦一行一看殺氣四起,借上廁所的名義溜了,把張良留下善後。

我問,不怕張良被殺?

他說,張良是刺殺過秦始皇的大英雄,又是謀略天才,項羽若是把他殺了,容易失去民心。況且項羽對他垂涎三尺,愛都來不及,咋可能殺?

我問,劉邦稱帝,張良為什麼選擇了急流勇退?

他說,這就是張良有魅力的地方。在當時,張良真可謂功高蓋主,劉邦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張良,成語“運籌帷幄”即出於此。對於官場而言,張良具有童子功,他的爺爺和父親分別在五任韓王手下做過丞相,從小耳濡目染,他很熟悉官場的運轉法則,清楚功高蓋主就是大忌,若是繼續下去,肯定是一場悲劇,不如急流勇退,皆大歡喜。

我問,若是張良願意繼續幹,劉邦會讓他幹丞相嗎?

他說,那絕對的,不二人選。

我問,張良是否料到了韓信他們這些建朝功臣不會善終?

他說,他就是預判到了他們的結局,所以才選擇了及時轉身,他們只有在被砍頭那一瞬間才會感嘆一句,張良,大智慧型也!曹雪芹那句話是怎麼說的來?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

白天聽大叔叨叨了張良的豐功偉績,晚上,就夢到了張良,依然健在。

我約張良到小酒館坐了坐,聊了聊天……

我說,我下午剛去過你家,張良故里。

他說,下午我出去遛彎了,沒在家。

我問,你現在覆盤一下,項羽走錯了哪步棋從而輸掉了天下?

他說,帝王之路,充滿了偶然性,就跟世界盃一般,賽後,你怎麼分析都覺得冠軍球隊有著必然性,那問題來了,從小組賽開始重新踢一次,他們是否依然能奪冠?那就未必了。所以你問我項羽走錯了哪一步?我覺得,回頭看,就是兩個字:時也,命也!

我問,若是非要分析出個一二三呢?

他說,那也都是馬後炮了。第。

一、他應該聽范增的,殺了劉邦。第。

二、起義軍的基本盤是農民,項羽是貴族出身,與基本盤有天然勢差,容易脫節。而劉邦是草根出身,懂農民訴求,自定義為農民利益代表者,從而夯實了基本盤。第。

三、痞子更厚黑更流氓更無底線,往往在亂世叢林中更易得勢,項羽身上的那些“貴族精神”反過頭來害了他,例如兩家簽了鴻溝盟約,項羽遵守了,劉邦沒遵守,接著殺了個回馬槍,反而用了一句: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什麼契約不契約!

我說,但是,現在看來,劉邦更得人心。

他說,這個事,你換個角度去思考,得天下者得人心。

我問,那鴻門宴上,項羽為什麼沒殺掉劉邦?

他說,兩個原因。第。

一、劉邦急忙表忠誠,跟項羽說,老大,我沒二心,咸陽我只是幫著暫管,老大您需要,我隨時奉還。第。

二、項羽從心底沒把劉邦當盤菜,項羽喊劉邦來吃飯只是談個話,訓誡一下,意思是你小子可別搞事,沒別的特殊目的,至於說舞刀弄槍的那都是文人杜撰的,倆人分開時很友好,又是握手又是擁抱的,劉邦還跟項羽說,老大,你有空也到我那坐坐,讓我那蓬蓽也生生輝。

我問,書上不是說,劉邦是借尿尿的機會逃跑的嗎?

他說,逃跑?項羽有40萬大軍把守,就是只蒼蠅也飛不出去。

我說,你們不是有內線嗎?項伯在。

他說,項伯是項羽的親叔叔,今天他的存在感不高,其實他是項羽軍團的二號人物,位置都在范增之上,不殺劉邦應該是他們爺倆的共識,當時江山已經十拿九穩了,二號人物不可能胳膊肘朝外拐。

我說,那問題又來了,你當初為什麼不選項羽呢?畢竟項羽勝算更大。

他說,那我反問你乙個問題,諸葛亮為什麼選劉備不選曹操?

我說,因為劉備更仁義。

他說,仁義是假象。所有靠自己努力一步步走上來的人,身上都會有種不好惹的氣質。就像於謙評價郭德綱的那樣:正因為他是這樣的性格,睚眥必報、嫉惡如仇,才能帶著德雲社一路走到今天。要是跟於老師一樣淡然的個性,那就永遠沒有出頭之日。三國時期,看似是三國鼎立,其實是曹操吊打孫劉。曹操陣營是集全國之人才,不缺軍師,連司馬懿都沒入圍,諸葛亮去了連替補都打不上。而選劉備呢?則立刻能進入核心層。謀士這個角色有點類似足球教練,只要你不是主教練,那麼你的才華一文不值。我若是選項羽,項羽身邊有范增,我沒有施展的空間,而我選劉邦呢?直接就是主教練。

我說,懂了,那您這麼睿智的人,為什麼要去刺殺秦始皇呢,那不是以卵擊石嗎?

他說,那是我策劃的事件營銷。咱闖蕩江湖首先要有江湖威望吧?我就編了兩個劇本,一是我帶著大力士去扔鐵鎚刺殺秦始皇,然後成功逃跑了。這個你用腦子想想,可能嗎?秦始皇出巡咋可能不事先清場?再說他身邊有弓箭手有騎兵,你看奧運會鉛球紀錄就知道了,大力士再有力氣能扔100公尺?這麼近,上哪跑?二是我說我精通兵法,兵法這玩意必須要有傳承,有門派,我覺得最牛b的門派是神仙派,於是我就編了乙個故事,遇到了白鬍子老頭。

我問,沒人懷疑嗎?

他說,大力士我是真的懸賞過,緝拿張良的告示我也貼過,隱姓埋名我也表演過,所以沒有人懷疑我真的刺殺過秦始皇。至於說白鬍子老頭?在我們那個時代,從上到下,人們發自內心的都堅信的確有世外高人存在,他們隱居在深山裡,神出鬼沒,能遇到只能靠運氣,大家不會懷疑我故事的真實性,只是會羨慕我的幸運。前些年的李開復、唐駿,都學的我這一招,只是他們把白鬍子老頭替換成了比爾蓋茨,說比爾蓋茨跟他們稱兄道弟。

我說,古代老百姓特別迷信,那是不是起義之類的,也需要宣揚所謂的“天意”?

他說,是的,老百姓普遍相信有“天意”的存在,所以需要用心去編這個天意。例如魚肚藏書,吃魚吃出了紙條:陳勝王。初期陳勝吳廣就是靠這個忽悠起來的人氣。

我問,陳勝吳廣為什麼沒有笑到最後?

他說,時機不成熟,響應者太少,參考賈躍亭造車,若是晚幾年?那樂視不至於崩盤,又參考許家印造車,等於劉邦與項羽平分天下了,他才揭竿而起,時勢造英雄,早一點,晚一點,都不行。

我問,後來劉邦不是定都洛陽了嗎,為什麼又搬到了長安?

他說,選洛陽是因為洛陽曾是周朝的國都,在當時來看,周朝就算是國運亨通、太平盛世,劉邦覺得這裡風水好。為什麼3個月後遷都長安呢?也是我建議的,改朝換代初期都是危機四伏的,洛陽幾乎就是敞開式的,而長安呢?東西南北都有天然屏障,定洛陽是激進模式,定長安則是保守模式,改朝換代的視窗期,最重要的是守成,成果的成。

我問,為什麼功成名就時,你選擇急流勇退?

他說,一句話,沒有給到我想要的。

我問,不是封了你萬戶侯嗎?

他說,那都是書上瞎掰,你看看地圖,給我的封地在哪?微山湖上的乙個小島,都沒有虞姬腚大,連百戶人家都沒有,我連個村長都不如,後來一漲水直接淹到湖底了。

我說,書上說,給你金山你不要,說只想要你和劉邦相遇的地方。

他問,那我問你個問題,你跟著阿里巴巴創業,眼看上市了,你會不會突然提出,你不想要股份了,想隱退歸山?

我說,不會,但是,阿里巴巴只是個經濟問題,古代當官是動不動要掉腦袋的。

他說,是乙個人性問題,今天當官沒有風險嗎?依然屬於高危職業,你聽說過哪個省長辭職了嗎?權力是個什麼東西?只要你沾上,一輩子都戒不掉。

我問,那你離開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他說,沒有得到認可!劉邦是乙個很會給人戴高帽的人,也是乙個很會操縱**的人,他嘴上說,能打下江山核心靠張良,其實呢?他內心並沒有肯定過我的價值。

我問,若是肯定,會怎樣?

他說,第。一、位列第一功臣,封多少戶不重要,名次很重要。第。

二、把丞相位置留給我,我不當是另外一回事。劉邦**封侯時,排名第一是蕭何,我屈居第六十二位。

我說,蕭何沒有戰功,只會動動筆、動動嘴,他排第一位那些衝鋒陷陣的將領們服氣嗎?

他說,肯定不服,所以劉邦提出了他的“功狗功人”論。打獵,追咬野獸的是獵狗,但發現野獸蹤跡,指出野獸所在地方的是獵人,“功狗”指立功的戰將,“功人”指立功的指揮官。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劉邦是乙個很尊重文官的人,乙個尊重文官的人把我這個軍師排在了六十二位?是你,你不失望嗎?

我問,不是說你淡泊名利,一心修仙修佛嗎?

他說,咱只是個普通人,有七情六慾,沒那麼高尚,**行賞時,我一看,給我的排名很靠後,給我的封地也很少,我就萌生了退意。劉邦呢?又怕世人把我的離開解讀為他不仁不義,於是跟**朋友講,張良真是高人,視名利如糞土,給金山都挽留不住,一心想解甲歸田,潛心修行,真乃大儒也!關鍵是啥呢?給我戴了高帽我還不能反駁,只能預設!於是,我就這麼莫名其妙的被神化了,又是什麼淡泊名利,又是什麼急流勇退。

我問,那神化的根源是什麼?

他說,凡是被神化的人,都源於四個字,戛然而止,例如李小龍。你看,為什麼我離開劉邦後關於我的記載就很少了?說明一點,被邊緣化了,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社死了。歷史只記錄主流群體,不會記錄邊緣人的,不會關心他的生死,他可能死的悄無聲息,也沒人知道他到底死在了**,乃至各地都爭他的墓地,你看看國內有多少張良墓吧?

我問,你是不是很早就預料到韓信他們沒有好下場?

他說,這倒沒有,若是當時劉邦也給我封官,我可能跟他們下場差不多,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形勢每天都在變化,這東西就跟夫妻倆離婚是一回事,當年他們也是深愛過的,只是現在想掐死對方了。

我問,四面楚歌之類的,都是真的嗎?

他說,那時打仗,當兵的都是農民,連字都不認識,還唱外國歌?那都是後來文人自己想象的。就是被圍殲了,有點像後來的孟良崮戰役,張靈甫怎麼死的項羽就是怎麼死的。

我問,項羽死的時候多大?

他說,30歲,整。

我問,項羽那虞姬漂亮不?

他說,絕對漂亮。

我問,項羽就這乙個女人嗎?打仗也帶著?

他說,我們那個年代的人,但凡是稍微有點本事的,就不可能只有乙個女人,都是妻妾成群,後來人為了英雄配美人編的霸王別姬的故事,乙個成大事的人,不可能在女人身上磨磨唧唧,更不可能帶著上戰場。

我問,項羽打仗厲害不?

他說,絕對厲害,尤其擅長閃電戰,後來的衛青、霍去病就有他的影子。

趣說歷史(七) 董卓 曹操

西漢時期的軍事勁敵是匈奴,東漢時期也要打匈奴,但是匈奴整體呈沒落狀,已是吊打模式。歷史進入東漢後,主要工作是內部維穩,尤其是對付西部羌族勢力。彼時疆域上羌族已經屬於大漢王朝,只是內心還有那麼一絲倔強,不願臣服,先後爆發過三次大規模的起義,這三次羌族起義持續六十餘年,客觀上加速了東漢王朝的滅亡。羌族在...

趣說歷史(六) 貴族張衡

我們總說農民是看天吃飯,這個說法其實不準確,準確的說法是看命吃飯,就是看你攤上了什麼年代什麼命。遇到兵荒馬亂年代,你會不會被抓壯丁丟了命?趕上大旱大澇年代,你會不會餓死?另外還有高賦稅 瘟疫呢,聽起來都很遙遠吧?但是你看古今中外歷史,每隔幾十年就來這麼一波,要麼天災,要麼人禍。農民玩的是生存闖關遊戲...

趣說歷史(十三)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誰更穩定?單從疆域變化而言,南朝相對穩定一些。南朝的統治者和基本盤是漢人,有著絕對的掌控力,疆域內即便有異族也泛不起浪花。而北朝是群狼搶肉。起初前秦統一了北方,在狼王苻堅的領導下,眾狼有過短暫的蜜月期。苻堅是氐族人,他一死,整個北方立刻裂變成了兩大版塊 關中一帶被羌族人占領稱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