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寿不能随便过,俗语 寿有三不过,子孙福气多,不过哪三种寿?

2023-11-29 02:40:11 字數 3050 閱讀 4690

不到六十不过寿,这其中蕴含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以往的生活环境与现在截然不同,那时的人们生活水平较低,医疗条件极为落后,普通百姓很难熬过60岁。来到60岁,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节点。在当时,60岁意味着已经度过了风风雨雨的岁月,见证了生老病死,也预示着生命即将走向终结。

以往的人们普遍在50多岁时就离世,能活到60岁是极为幸运的。这不仅仅是由于生活的艰辛,也与当时的疾病无法**有关。我们必须明白,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感冒和肺炎都可能要了人的命。普通百姓家中没有药,主要靠中药材和祈祷来治病。一旦发病,想要活下去都是奇迹。

所以人们才会把60岁当成一个分界线,说明自己在这艰难的环境中努力活下来。而50岁时庆祝寿辰,往往被认为过于浮夸和不谦虚。这不仅仅缺乏实际意义,也容易招致他人非议。

当今环境不同以往,医疗条件改善了很多,但60岁仍是一个重要的节点。首先,这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另外也是退休年龄的开始。其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度过60岁意味着进入老年,说明已经历练出足够的阅历和智慧。再次,60岁也是一个文化习俗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把60年作为一个大周期,所以过60寿更有意义。

所以,过60寿才更合适,而50寿则过于急躁。当然,现在条件变了,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提前或推迟过寿,但以60岁为基准是最符合当下环境与传统的选择。

父在不溜须,母在不庆生”,这句老话提醒我们,只要家族中老年长辈仍在世,我们就应该把尊重父母视为头等大事。因为父母养育之恩浩荡如海,晚年更需要子女的关怀。

我记得一位老人家,他的儿子在父亲80大寿时擅自举办了盛大寿宴,邀请亲戚前来祝贺。这位父亲还算健在,可是他的哥哥已经去世多年。哥哥过世以后,侄子并没有主动联系过这位老人家。寿宴上,老人一直闷闷不乐,也不见与其他亲戚交流。一问之下,原因竟然是这位老人还在伤心自己哥哥的离去,而侄子的冷漠则让他觉得生日这天索然无味。

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家族团聚固然重要,但血浓于水的父母至上。晚年的父母容易伤感和多愁善感,他们脆弱的心灵需要被特别呵护。此时此刻,庆贺自己生日的兴高采烈,可能会成为父母内心的又一道伤痕。

所以,“父在不溜须,母在不庆生”的原意并非限制子女庆祝生日,而是在告诫子女要珍惜父母在世的每一天。我们理应为还在人世的父母感恩戴德,多陪伴左右;哪怕自己满70高寿,在父母面前也应谦卑低调、知耻知荣。这样,才能维系一个和睦、亲密的大家庭。

传说中,伟大的孔圣人在73岁,而亚圣孟子则在84岁仙逝。两人皆为儒家思想的奠基者,晚年之时度过余生,风烛残年不畏艰苦,乐观度日。因此,在他们离世的这个节点,过寿自然不在考虑之列。

孔孟两位圣贤用人生证明了“寿”代表的不仅是长命百岁,更是至高无上的道德力量。作为圣人之道的启迪者,他们在世时深得民心,是古代学子怀抱道义、心存信仰的楷模。所以,孔子去世的73岁和孟子仙逝的84岁,自成为传颂千古的神圣数字——因为这不仅代表两个时间节点,更是孝悌仁义的代名词。

以孔孟的“寿”来衡量,我们凡人的60寿与100寿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应当追求道德的长寿,也就是说活得质量高而非数量长才是真正的人生。如果一个长命百岁却无法诠释道义,与其在世污蔑圣贤,不如早早离世以免玷污他们的圣名。

所以,孔孟二圣的寿数值已经超越世俗的计算。而我们卑微的凡人,又岂敢与他们相提并论,在父母尚存之时便贪图荣华富贵、铺张浪费来庆祝自己的生日?这是完全与圣贤之道背道而驰的。

做九不做十”,也就是说,庆祝生日时应当避免直接用到“十”这个数字,选择“九”这个代表着恒久远的数字,即取其谐音为“长久”之意。这样既符合人们希望青春永驻的心理期待,同时也更好地传达了生日庆祝的美好祝愿。

之所以避免十数,是因为“十”在中华文化中被认为是终结之数,代表一切的结束。用十来庆生,就好像在提前宣告生命的终结,这与人们期盼长命百岁的心愿相违背。

而九数,正是因为谐音“久”,所以成为长生不老的代名词。在中国的祝福语中,寿数常常用“九九重阳”来示意长寿。这不仅寓意老人度过99个秋天,也象征祝愿更长久的吉庆如意。在过生日时使用九数,无疑更能传达美好的祝福。

当然,是否使用九数过生日,还是要看老人的意愿。有的老人可能并不在意数字中的文化寓意,他们只希望在生日这天和家人团聚。反之,也有一些老人非常迷信数字,极力避开。

四。十、六十等不祥数字。作为晚辈,我们在举办生日会前应该询问长辈的意见,别因为自己的迷信给老人增添不必要的困扰。

过寿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仪式本身,而是在于这天全员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尽孝的方式并非只有为父母举办盛大的寿宴,更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照顾他们,因为老人普遍喜欢孩童。

诚然,举办生日宴会能让老人在那一刻感受到全家人的祝福,这无疑令他欣慰和高兴。但是,餐后家人各奔东西,老人还是一个人面对冷清的晚年。这种虚假和空洞的仪式性生日,它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往往转瞬即逝。

真正让老人感到幸福的是日常的精神寄托和存在感。比如,给老人讲讲小时候的趣事,聆听老人诉说那个已逝的年代;定期陪同老人外出散步,听他们叨叨絮絮地说话;经常回家看看,关心老人的身体状况等等。这些细微处的关爱,才是老人真正需要的。

其实,很多时候老人只希望儿女们平安快乐。即便儿女事业多忙,只要偶尔打个**问候,他们就感觉非常满足和开心。这也从侧面说明,过寿的真谛不在寿宴本身,而是子女对老人的日常关爱。

当今社会,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过寿”的内涵?它是否正在从一个传统仪式向常态化的人文关怀转变?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思考。

过寿不能随便过,俗语 寿有三不过,子孙福气多,不过哪三种寿?

为了尊重长者和传承中华民族的孝道传统,给老人过寿是一个重要的仪式。然而,我们需要避免以下三种情况。首先,岁之前不过寿。在古代,人们的平均寿命较短,能够活到岁被视为大寿,需要庆祝。然而,现代社会医学进步,人们的平均寿命显著增加,岁的人仍然充满活力。因此,大多数人选择在岁举办首次寿宴,表示尊重长者和传统...

过寿不能随便过,俗语 寿有三不过,子孙福气多,不过哪三种寿?

文看今朝编辑看今朝。俗话说 人生有三大喜事,其中之一就是长寿。我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孝道,因此老人的寿辰也是一件大事。然而,您是否知道,给老人过寿有其独特的讲究,以下是需要避免的三种情况。在岁之前,不举办寿宴。这一习俗源于古代对寿命和长寿的理解。古时医疗条件有限,许多疾病无法 因此人们的平均寿命较短。...

过寿不能随便过,俗语 寿有三不过,子孙福气多,不过哪三种寿?

第一种不过 老人身体不好,不过大寿。如果老人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那么最好不要给他们过大寿。因为大寿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和体力,老人如果身体不好,很难承受这样的活动,而且还有可能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因此,如果老人身体状况不允许,最好不要勉强他们过大寿,以免给他们带来不必要的负担和压力。第二种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