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两院全职院士简介

2023-11-17 10:45:25 字數 6407 閱讀 3485

男,2023年武汉大学毕业。历任广西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山东大学、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曾任山东海洋学院院长。曾任***学位委员会、国家奖励委员会学科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委员会海洋学科组成员及组长;现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主席、现任世界洋流试验计划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现任《中国科学》编委,《海洋与湖沼学报》、《海洋学报》副主编,我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文圣常教授长期从事海浪理论及其应用的研究,主要成果有二:一为海浪计算和数值预报方法,一为海浪谱。

管华诗,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专家,中国现代海洋药物学科的开拓者与奠基人。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3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品加工专业,历任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助教、讲师、副教授、系副主任,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青岛海洋大学副校长、校长兼党委书记,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第。

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第。

五、六届山东省科协主席;曾兼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第。

二、三届专家顾问组成员,**学位委员会第。

四、五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食品安全委员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理事长;兼任中共山东省委海洋发展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山东研究院院长。

管华诗院士长期从事海洋生物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及海洋药物与食品工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在海洋药用生物资源科技创新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

男, 2023年3月生于天津市。20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流体力学专业,分配到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任教。冯教授于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我国在物理海洋学方面颇有成就的科学家,也是我国环境海洋学第一个博士生导师和学术带头人。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浅海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冯教授在风暴潮动力学研究中创建了超浅海风暴模式,并将风暴潮动力学和预报方法系统化,他的第一部专著《风暴潮导论》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代风暴数值预报产品的研制,相关成果“浅海风暴潮动力机制和预报方法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2,第二受奖人)。他主持的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专题获得了高度评价,部分工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他主持的“七五”攻关专题作为一部分,获得“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1991),他的工作促进了风暴潮学科的发展和预报的进步。

冯教授在浅海环流和物质输运方面的研究尤为突出。在这一当前近海环境海洋学研究焦点中,他给出的拉格朗日余环流和输运方程独具特色,物理意义异常明确,且对长期物质输运的计算提供了非常节省的计算模式,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已被美国的研究人员用于chesapeake湾盐度的数值模拟,获得成功。

男,2023年10月10日生于江苏省昆山市,中国工程院院士,20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先后在新疆中苏石油公司、松辽石油勘探指挥部、胜利油田、美国exxon(埃克森)石油公司休斯敦数据处理中心(edpc)、美国休斯敦西方地球物理公司等单位工作,曾参加了大庆会战、华北石油会战等国家大型油田的建设工作。现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副总工程师。2023年被聘为中国海洋大学双聘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名誉院长。

李庆忠院士作为我国石油地球物理探测领域的唯一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入系统研究了“三维**勘测”及“偏移成象”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石油地球物理探测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高从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2023年11月生,山东即墨人。2023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化学系,1967-2023年参加全国海水淡化会战,先后在国家海洋局第一和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工作。2023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2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23年为中国海洋大学双聘院士,2023年11月正式聘入中国海洋大学工作。现任中国海水淡化和水再利用学会和浙江省膜学会名誉理事长。受聘于多所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客座教授、首席科学家。国内期刊《水处理技术》、《膜科学与技术》和国际期刊《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desalination》主编、编委、高级顾问及特约审稿人。

高从堦院士长期从事海水综合利用及膜分离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先后完成多项国家、浙江省和国家海洋局重点项目,包括不对称和复合膜及其组器的研制、cta中空纤维膜的研制、复合膜用关键材料和成膜机理研究、多元合金膜的研究以及纳滤膜的研制和工程技术开发,有机物/有机物分离膜研究、海水利用战略研究等。

麦康森,2023年就读于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水产系,2023年、2023年先后获得山东海洋学院水产系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2023年于爱尔兰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曾任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院长、副校长。

现为中国海洋大学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带头人,水产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获得者。他长期从事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的教学、研究与开发工作,作了突出的贡献。先后主持了包括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攻关)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国家自然科学**、中-加**间国家合作计划等一系列科研项目,多项成果已经通过了验收鉴定,并已实现产业化,已创造直接产值200亿元以上。在学报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160多篇,其中sci收录82篇、ei7篇、istp13篇(sci**他引421次)。主编、参编和校译著作7部。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4项。

吴立新,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崂山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青岛市政协副主席。长期致力于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海洋地球系统观测、模拟与**研究。

吴立新依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领导发起了“透明海洋”研究计划,推动海洋超算、“ 两洋一海”立体观测系统等多项重大工程的实施,是国家自然科学**委西太平洋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十四五海洋环境重点研发专项的专家组组长。

2023年,吴立新因在“跨尺度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与领导力,获得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导力最高奖,并被授予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是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历史上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也是首位成为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士的中国海洋学家;同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宋微波,男,2023年12月生,江苏睢宁人。2023年9月—2023年7月在山东海洋学院(今中国海洋大学)水产系就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2023年7月留校任教至今;2023年9月—2023年1月于联邦德国波恩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所长。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宋微波教授2023年回国创建原生动物学实验室,主要从事纤毛虫原生动物生物学研究,先后涉及海洋纤毛虫的分类学、细胞学、系统学等分支领域。从事纤毛虫学研究30年来,带领团队深入、系统地完成了我国沿海以及南极地区纤毛虫的分类与区系研究,填补了西太及东亚海洋环境中纤毛虫多样性研究的空白,促进了全球海洋纤毛虫研究新格局的形成。

李华军,男,汉族,2023年2月出生,山东广饶人,中**员,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海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科研成就:长期从事海洋工程研究,围绕海洋资源开发的国家重大需求,在新型海工结构的设计施工以及安全运维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升了海洋工程领域的理论与技术水平及重大工程实践能力。获国家科技奖励3项、山东省最高科技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6项、何梁何利创新奖及光华工程科技奖。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全国先进工作者。

被山东省**聘为决策咨询特聘专家。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海洋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海岸与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包振民,男,汉族,2023年12月生,山东烟台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洋生命学院院长,主要从事扇贝遗传学与育种研究。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3年9月-2023年7月,在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海洋生物学专业就读;2023年8月留校任教至今。其中,2023年9月-2023年7月,在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就读,获水产养殖学博士学位。2023年至今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23年至今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院长。

带领研究团队,建立了贝类育种数量性状评估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育种技术、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三大核心技术体系,育成国家审定扇贝新品种5个,产业推广效益显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为我国水产种业科技发展居世界领跑地位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升了我国贝类遗传学和育种学的国际声誉。

张国伟,2023年3月生,河南省南阳人。202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并留校任教至今。1980至2023年先后被评为副教授、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西北大学造山带地质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委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地质与地球物理专业教学委员会主任,中国国家岩石圈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名誉理事,陕西省地质学会名誉理事长,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咨询委员等职。2023年被聘为中国海洋大学双聘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名誉院长。

张国伟院士长期从事地质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等重大、重点、攻关项目8项,**地矿、石油、冶金等部门其它科学研究项目20余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9项,多次应邀到美、英、德、加拿大、瑞士、奥地利等国进行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对世界主要造山带阿帕拉契亚、科迪勒拉、北美五大湖区前寒武纪地质、阿尔卑斯、中欧海西造山带、英国西海岸等地进行考察,并与秦岭造山带进行对比研究。

环境工程专家,2023年6月生于辽宁大连,2023年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2023年至今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环境研究院教授、副院长、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202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环境研究院环境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主任,国家环保总局科技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兼任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2023年被聘为中国海洋大学双聘院士,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刘鸿亮院士治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他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代放射性三废处理的专业性人才。对我国的湖泊调查、湖泊环境数据库、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湖泊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是我国湖泊环境研究领域的首席学术带头人。“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间连续担任国家科技攻关课题组组长,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部级科技进步奖。

一、二、三等各1项及“中华环境资源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三十余篇,出版专著和译著十余本,译著《湖泊管理》、著作《湖泊环境营养化调查规范》是在我国首次发表的有关湖泊环境方面的专著。

金翔龙,男,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底科学(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学)专家,我国海底科学的奠基人之一。2023年11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202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1957-2023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2023年至今在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202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23年受聘为中国海洋大学近海物质输运与环境综合管理院士工作站首席科学家。

金翔龙院士率先开展我国渤、黄、东海的地球物理探测,系统研究陆架浅海的构造格局和油气远景,以及冲绳海槽的地壳性质与演化;在南海首次取得深海地壳属性的重要证据,发现含钴型锰结壳和具油气潜力的陆坡盆地。在大洋矿产勘探开发方面,为我国获得东太平洋15万平方公里理想矿区和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国际海底先驱投资国的技术答辩中做出关键性的贡献;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大洋多金属矿产资源勘查研究》,为我国进入大洋勘查研究的国际先进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金翔龙院士所承担的科研项目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

一、二等奖和科学二等奖各一项,国家海洋局科技进步一等奖二项和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光华工程科技奖,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特等奖等。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简介(3)

接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简介 方维海院士 年当选 方维海,年月日出生于安徽定远,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方维海于年从阜阳师范学院化学系毕业 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博士学位,之后在南京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 年至年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波恩大学理论化学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简介(1)

据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人,这里我将分期进行介绍。今天是第一期,介绍名院士 以姓氏拼音为序 安立佳院士 年当选 安立佳,年月出生于吉林前郭,无党派,高分子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安立佳长期从事高分子物理基础理论研究。他提出了 高分...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简介(5)

接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简介 李灿院士 年当选 李灿,年月出生于甘肃省金昌市,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 筹 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年李灿从河西学院毕业后留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