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简介(9)

2023-11-15 17:25:34 字數 5990 閱讀 6186

接《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简介(8)》(以姓名拼音为序)。

施蕴渝,女,2023年4月21日出生于重庆,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2023年施蕴渝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后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担任实习研究员;2023年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23年开始先后在意大利罗马大学物理化学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物理化学系、法国巴黎第十一大学c.n.r.s酶学及生化结构实验室、法国nancy大学cnrs理论化学实验室,进修或合作研究;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至2023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首任院长;2023年至2023年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生物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202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施蕴渝深入开展了与蛋白质分子设计及药物设计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的研究,包括酶与底物,药物与靶分子结合自由能的计算蛋白质稳定性的计算机模拟蛋白质分子的随机动力学模拟蛋白质静电相互作用研究,以及酶作用机理的计算机模拟。她在计算机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方面均有深入的研究和突出的贡献。

石元春,土壤学家,2023年2月10日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石元春于2023年考入清华大学农学院;2023年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本科毕业,并转读土壤农业化学研究生;2023年从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并参加中国科学院新疆综合考察队四年;2023年担任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2023年担任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2023年至2023年担任北京农业大学校长;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2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

石元春长期从事土壤地理和盐渍土发生与改良方面的研究。早期在中国黄土高原更新世古土壤及其分类、地理和时空上的发展演替系列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2023年—2023年从事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治理的研究20年,提出了“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并在治理实践上取得重要突破。2023年开始从事生物质科技和产业化方面研究 。石元春在地学条件与易溶盐积聚规律、盐渍土改良、古地球化学过程及黄土中古土壤地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提出了黄土高原更新世古土壤地理、分类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演替的系列。他提出的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盐运动理论,揭示了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共存和交相为害的十分复杂的自然现象。提出旱涝盐碱必须实行综合治理和综合治理的实质是对区域水盐运动的科学调节和管理,调节管理区域水盐运动的枢纽和杠杆是浅层地下水的采补等一系列观点,在指导黄淮海平原的治理实践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

舒红兵,男,汉族,2023年1月出生重庆市荣昌县 ,无党派人士,细胞生物学家、免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医学研究院院长、教授,曾任武汉大学副校长。现任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院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舒红兵于2023年毕业于兰州大学;2023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硕士学位;2023年,获美国埃默里大学博士学位;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

舒红兵主要从事免疫相关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成果。他发现了多个在病毒感染诱导细胞表达i型干扰素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信号蛋白,为了解细胞抗病毒反应的分子机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发现了多个负调控i型干扰素过量表达的蛋白和作用机制,这种精细调控机制避免机体产生过激的免疫反应;发现了新的肿瘤坏死因子家族成员,阐述了肿瘤坏死因子家族的多个成员信号转导的早期分子事件,为了解相关免疫疾病的分子机制做出了贡献。

宋保亮,2023年1月19日出生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泰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院长、泰康生命医学中心主任。

2023年,宋保亮在南京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获学士学位;2023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23年—2023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23年—2023年,历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长;2023年,任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宋保亮长期致力于胆固醇代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原创发现:阐明小肠胆固醇吸收的分子途径、揭示一条胆固醇合成调控通路、发现细胞内胆固醇运输的新途径与方式,这些成果为降脂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宋尔卫,男,汉族,2023年4月出生于广州市,临床肿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中山大学医学部主任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乳腺肿瘤医学部学术带头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宋尔卫于2023年从中山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进入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二院普外科工作;2023年获得中山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23年到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cbr生物医学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2023年9月回国进入中山大学工作;202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资助;2023年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23年入选国家首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3年担任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院长;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获2023年度第十四届“谈家桢生命科学成就奖”,提出“肿瘤生态学说”。

宋尔卫主要从事rna干扰在疾病**的应用价值研究 。他擅长乳腺癌**手术,包括乳房切除术、保乳的**性手术;乳腺癌的辅助化学**、内分泌**以及晚期乳腺癌的综合**。主要从事乳腺癌早期诊断,包括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对家族性乳腺癌和血清蛋白指纹图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以及乳腺癌的微创**和生物**,包括rna干扰**等的研究 。2023年11月,荣获2023年“世界科学院奖”。

宋微波,2023年12月出生于山东微山,籍贯江苏睢宁,原生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所长。

宋微波2023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2023年获得山东海洋学院硕士学位;2023年获得德国波恩大学博士学位;2023年5月任教育部海水养殖重点实验室主任;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宋微波主要从事纤毛虫原生动物分类学、系统学和细胞学研究。他领导开创了全球海洋纤毛虫学分类学和多样性领域研究的新局面。在纤毛虫的细胞学(结构分化、发育模式构建)方面取得的成就,构成了国际该分支领域的核心成果;构建了全球最大的海洋纤毛虫dna库;主持开展了海洋自由生纤毛虫的区系分类研究,取得了温带及**带海洋纤毛虫物种多样性全面、系统的本底资料,填补了中国及西太平洋海域纤毛虫区系分类学研究的空白。

苏国辉,2023年1月出生于香港,籍贯广东顺德,神经解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

苏国辉2023年毕业于美国东北大学;2023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院士;2023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苏国辉长期从事哺乳动物视觉系的发育、可塑性及再生研究。他发现了双眼视网膜在其靶区(上丘及外侧膝状体)投射的一些重要规律;开展实验发育学研究,从破坏视觉正常投射后出现的异常投射或代偿投射来研究视觉传导路的可塑性;从可塑性研究发展到视网膜再生研究;创建了外周神经视网膜移植模型,首次证明成年鼠视网膜节细胞受损轴突可在外周神经中长距离再生;研究各种细胞成分眼内移植或神经生长因数球内注射对视网膜节细胞再生的影响,在6种神经营养因数中,发现只有cntf(睫状神经营养因数)能促进视网膜节细胞轴突再生。

隋森芳,2023年2月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隋森芳于2023年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毕业后留校任教;2023年获得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硕士学位;2023年调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任教;2023年初赴德国深造;2023年获得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博士学位;2023年至2023年担任清华大学生物系系主任;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隋森芳主要利用冷冻电子显微学,结合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细胞生物学等技术手段研究(1)蛋白质复合体、复杂蛋白质机器及膜蛋白的结构、功能与工作机制;(2)囊泡运输中的分子机制,蛋白质与膜脂的相互作用,生物膜与重大疾病的关系。

孙大业,2023年7月25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

2023年孙大业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进入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工作,先后担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23年至2023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植物学系和贝勒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进修、合作研究;2023年被批准为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博士生导师 ;202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23年被聘为河北省首批“燕赵学者”,同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23年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孙大业早年主要从事棉花、小麦与玉米的高产栽培、营养诊断与杂种优势研究。自2023年,他一直从事植物细胞信号转导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植物细胞外钙调蛋白(cam)多肽信使方面取得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主要成果包括:1)在10余种植物质外体中检出cam,证明细胞外存在cam具有普遍性。2)发现质外体cam具有促进细胞增殖、调节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增强rubisco小亚基基因表达等功能。3)在花粉中首先发现存在异三聚体g蛋白且与ca2+信号途径一起参与质外体cam跨膜与胞内信号转导机理提出“质外体cam是植物中的一种广谱性多肽信使”的学术观点,并指出植物质外体多肽信号在决定细胞发育命运上有重要意义。4)还在植物cam分布、定位,质外体cam结合蛋白的纯化与基因克隆,cam与热激信号转导、植物类整合素方面进行研究。

孙汉董,2023年11月出生于云南保山,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

2023年孙汉董毕业于云南大学化学系有机合成专业;2023年至2023年在日本德岛大学药学部研修;2023年至202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开放研究室主任;2023年获得日本京都大学药学部药学博士学位;2023年至202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202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获得2023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202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

孙汉董一直从事药用和天然香科的植物资源、植物化学以及新药开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他系统研究了中国唇形科香茶菜属、红豆杉科、五味子科、伞形科、樟科及地衣类等科属的200余种植物的资源和次生代谢成分,分离鉴定了1500余个单体化合物,阐明了这些植物的化学物质基础,发掘了一些新的资源,发现了新化合物500余个,有开发应用价值的20余个,发展了萜类化学,丰富了天然化合物的内容。率先发现并阐明了冬凌草活性成分冬凌草甲素、乙素的结构,揭示了冬凌草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多样性,推动了冬凌草作为抗癌药物的开发应用。还开发了中国橡苔香料、新型昆虫驱避剂等。

(未完待续)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简介(8)

接 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院士简介 以姓氏拼音为序 蒲慕明,籍贯广东省大埔县三河镇,年出生于中国南京,神经生物学家和生物物理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paul licht杰出生物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年...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简介(10)

接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简介 王恩哥院士 年当选 王恩哥,年月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k li理论科学研究所荣誉所长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年王恩哥进入辽宁大学物理系就读,先后...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简介(11)

接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简介 魏宝文院士 年当选 魏宝文,年月日出生于河南禹州,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主任。魏宝文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年 年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实习研究员 助理研究员 年 年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副所长 年 年任中国科学院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