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史論 漢文帝加強相權

2023-07-22 19:45:10 字數 1509 閱讀 9407

原創文/董元奔(江蘇宿遷)

在秦漢官制中,丞相是文官之首,太尉是武官之首,御史大夫則負責監察百官。這三種官職互相牽制,都直接對皇帝負責,但是同時,丞相是三者之中位置最高的。為了限制丞相的權力,漢高祖設定了左右兩個丞相,右丞相地位高於左丞相(這與後來隋唐和北宋左僕射地位高於右僕射相反)。皇帝想的這些花招,無非是通過權力分流達到集權於天子的目的。而且歷代皇帝對削弱相權和加強皇權都樂此不疲,比如設定六部尚書、軍機大臣等。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漢文帝被誅呂的周勃、陳平擁立繼位後,居然一步步強化了相權。《資治通鑑》卷十三載:漢文帝元年(前180),文帝剛登基就委任誅呂第一功臣原太尉周勃為右丞相,誅呂期間雖稍有猶豫但是後來能夠鼎力協助周勃的陳平則由右丞相降為左丞相,新提拔灌嬰接替周勃任太尉。但是幾個月後文帝突然免去周勃的右丞相職務,以陳平兼任右丞相和左丞相且直接稱丞相。第二年,陳平病死,漢文帝命周勃接替陳平任丞相。然而,一年後,文帝再次免去周勃的相位,以灌嬰全領丞相和太尉職。

明末學者王夫之在談到漢文帝以太尉灌嬰兼領相權時,讚揚漢文帝的這個做法是「三代文武同途之遺制」。夏商周時期,宰相的地位確實遠遠高於秦漢時期,但是漢文帝讓陳平、周勃、灌嬰先後總領相權並進一步讓灌嬰總領文武大權,並不是漢文帝想效法夏商周,王夫之沒有看明白漢文帝的真實目的和實際後果。

夏商和西周時期丞相權重,但是天下分封給許許多多諸侯了,丞相權力再重也控制不了諸侯,諸侯是受天子節制的。東周時期禮崩樂壞,諸侯爭相稱霸。周天子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權,自然便會跟身邊的丞相爭權,君臣矛盾也就一直尖銳,可以說,東周天子是內憂外患。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繼續周天子削弱相權的工作,他在**設定「三公」,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司行政、監察和軍事,丞相適當節制御史大夫和太尉,但是三者皆同時對皇帝本人負責。秦始皇成功的解決了周天子沒有能力解決的**集權問題。後來漢高祖基本上沿襲了秦制,而且他還把丞相分設左右丞相,從而使原三公的權力被進一步削弱。

漢文帝對周勃、陳平和灌嬰職務的變來變去,並不是回歸夏商周。第一階段,漢文帝把周勃從太尉提公升為右丞相,其實是通過明公升暗降的方式剝奪了周勃的兵權,以防止周勃功高蓋主甚至再次搞出個兵變來;把陳平由右丞相降為左丞相,陳平不會有意見,畢竟周勃功勞大於他;以新人灌嬰任太尉,灌嬰必然會感恩皇帝,名義上受右丞相周勃節制,其實他只會聽從皇帝的。第二階段,把左右丞相職權先後集中於陳平、周勃,陳平相當於恢復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尊崇,自然心中滿意;周勃先是「失業」,威風掃地,然後接替陳平任,周勃除了接受任何安排之外,不能有任何想法,因為陳平已死,灌嬰由於感恩皇帝而不會支援周勃,周勃即便想搞點什麼事也是孤掌難鳴。第三階段,漢文帝把文武大權集中於早已對皇帝言聽計從的灌嬰,政治影響力本來就遠遠小於周勃和陳平的灌嬰只能領了周勃名義上的相位,而相權其實早就在一次又一次輪換中集中到皇帝手中了,兵權更是早已「半淪陷」;加之周勃還活著,周勃的影響力還在,周勃作為前太尉和前丞相的影響力無形中會削弱灌嬰的現太尉和現丞相的職權,這也就進一步加強了皇權。

因此,漢文帝並沒有承襲三代做法,而是與時俱進,因勢利導,以看似加強相權的方式削弱了相權,在漢高祖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集權。

董元奔史論 勁旅到底放哪兒

原創文 董元奔 江蘇宿遷 周勃剷除諸呂,匡扶漢室,是西漢前期的一件大事。對於呂氏為什麼失敗,王夫之在 讀通鑑論 中認為是勁旅布置在京師的緣故。劉邦在滅秦滅項,建立西漢帝國的過程中,高皇后呂雉適度的參與了政治,特別是在剷除韓信這件事上呂后還是主謀。但是,呂后在很長時期內是沒有臨朝稱制的念頭的,所以劉邦...

董元奔史論 賢君未必遠小人

原創文 董元奔 江蘇宿遷 漢文帝能夠成功登基,當賴周勃誅諸呂之功,為此,文帝拜周勃為右丞相。資治通鑑 卷十三載 漢文帝對周勃因感激而生敬重之情,他每次退朝時都是虔誠的目送周勃離開後自己才起身。見皇帝對自己這樣,周勃一開始也感到彆扭,後來漸漸的也就適應了,跟皇帝說話甚至連簡單的禮節也不用了。周勃不僅適...

董元奔 古典情懷五絕十一首

原創文 董元奔 江蘇宿遷 驛館夜飲 驛館夜傾樽,熏熏未掩門。忽聞淮水曲,竹笛失三魂。旅楚聞猿 哀猿聞楚水,坦蕩賞山梅。掐指家鄉近,瓜時打馬回。注 瓜時 左傳 及瓜而代 謂瓜熟時派人來接替。旅外聞笛 深春沐暖陽,賞景不思鄉。可惱梅花落,何人弄笛傷!夢覺 夢裡返家鄉,花飛馬尾狂。眠來抬首處,月影照西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