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讀詩隨筆 鄭武公「不務正業」

2023-07-22 19:45:10 字數 2121 閱讀 3261

原創文/董元奔(江蘇宿遷)

淄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淄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淄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詩經。鄭風。淄衣》

淄衣》是《詩經》「鄭風」中的第一首,描寫的當是春秋早期鄭國的一些國情,歷代《詩經》評論者對此均無異義,但是對於此詩到底反映了鄭國的什麼風貌,古往今來一直存在爭議。根據清人王先謙的《詩三家義集疏》提供的資料:《毛詩序》認為此詩是讚美鄭武公,《毛詩序》進一步闡釋道:「父子並為周司徒,善於其職,國人宜之,……禮記》則認為此詩的主旨是「好賢」,也就是鄭武公尊崇賢人。古代人多於這兩個意義上爭執。近現代的《詩經》論家多認為此詩寫的是鄭國的乙個家庭主婦關心在外做官的丈夫,國內有一種權威的《詩經》白話本這樣翻譯這首詩的第一節(三節詩的意義幾乎是一樣的):「黑色官服多合宜啊,破了,我為你制新衣。往你的官衙把事辦好啊,回來,我給你把美食備。」

以做新衣服和提供美食作為對「善於其職」或「向賢」者的獎賞,其實就如同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的用兩塊糖哄孩子的事兒一樣,無論是國人對待鄭武公,還是鄭武公對待賢人,這都顯得牽強和滑稽;而家庭主婦用這「兩塊糖」哄丈夫好好做官,則有「犯上」之嫌,不僅不太符合兩周之際奴隸制的社會特點,也有悖於任何時代的家庭倫理。所以,我認為這首詩另有主旨。尋覓這首詩的主旨,我們必須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出發。

春秋時代的起點是周的都城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的周平王元年(前770),這時候,鄭武公剛剛繼位為鄭國國君,而擁立周平王為天子並護送周平王東遷的主要諸侯正是年輕氣盛的鄭武公。周平王東遷是中國歷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此後五百多年的春秋戰國時期不僅是中國的持續時間最長久的大**時期,而且是民族大融合和國家大一統的成形時期,更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第一次大爭鳴和大發展時期。但是,鄭武公時代的政治生態是諸侯不再聽命於周王,或者只是在表面上尊重周王,而擁立周平王的鄭武公居功自傲,更加不把周平王放在眼裡。

周禮是嚴禁諸侯國互相吞併的,就算是討伐某個「無道」的國家也是需要周王下命令的。固然春秋戰國時期諸侯不再遵守這個規定了,但是春秋早期任何大的諸侯國都還不敢明目張膽的吞併別的國家,唯獨鄭武公不然。鄭武公護送周平王有功,周平王把虎牢關以東的大片土地賜給鄭武公,鄭武公國力大增,遂迅速發動對周邊小國的吞併戰爭。從周平王二年(前769)到五年(前766)僅僅數年間,鄭武公就先後並滅東虢、鄶、鄢、蔽、補、丹、依、弢、歷、莘等十國,並把自己的國都遷到鄶(今河南新密縣),更大興土木擴建城池和宮殿,都城的範圍早已超過周禮所規定的「百雉」,而其豪華程度也直追周都洛邑。鄭武公居然早於齊桓公等「春秋五霸」約一百年就首開了乙個不大不小的霸業。周平王對鄭武公目無「法紀」的行為非常震驚,屢屢下令禁止鄭國任意攻伐他國,但是奈何不了鄭武公,於是周平王遂要求收回早先賜給鄭武公的土地,但是鄭武公居然把虎牢關以西的貧瘠土地交給周平王,用來替換以東的肥沃土地。

結合這段歷史,我們回過頭來看《淄衣》這首詩。如果說這首詩涉及「鄭武公」和「賢人」這兩個關鍵詞,那就應該是周平王對「不務正業」的鄭武公提出了向賢人看齊的敬業要求。詩當作於鄭武公吞併周邊小國之初的一兩年內。當時,鄭武公除了是鄭國國君,他還因擁立周平王之功而被周平王拜為周朝司徒。眼見鄭武公四處攻伐不止,周平王遂對鄭武公好言相勸。司徒在周朝是管理天下邦教的最**員,作為周朝司徒,周平王要求鄭武公要以身作則,主動維護周禮。不認真呆在司徒官衙裡,卻離開官衙,發動戰爭,把別的國家併入鄭國,這顯然不是周朝司徒鄭武公該做的事。

淄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古往今來的論家一直把「淄衣」解釋為官服,把「粲」解釋為美食,我們不妨寬泛點理解,把「淄衣」引申為官職,把「粲」引申為俸祿,那麼詩句的意思就是:司徒這個官職本來是適合你的,如果你感覺邦教不適合你,我可以授予你新的官職;但是現在你得多多去你的司徒衙門裡做事,我會給你多加俸祿的。面對「壞孩子」鄭武公,周平王對鄭武公可謂苦口婆心,諄諄教導。當然,周平王的「教導」只是一陣風,歷史證明,周朝大勢已去,鄭武公吞併幾個小國實在是小菜一碟,此後,楚、齊、晉、秦等國都爭相發動不間斷的大規模擴張稱霸戰爭。

董元奔史論 勁旅到底放哪兒

原創文 董元奔 江蘇宿遷 周勃剷除諸呂,匡扶漢室,是西漢前期的一件大事。對於呂氏為什麼失敗,王夫之在 讀通鑑論 中認為是勁旅布置在京師的緣故。劉邦在滅秦滅項,建立西漢帝國的過程中,高皇后呂雉適度的參與了政治,特別是在剷除韓信這件事上呂后還是主謀。但是,呂后在很長時期內是沒有臨朝稱制的念頭的,所以劉邦...

董元奔史論 賢君未必遠小人

原創文 董元奔 江蘇宿遷 漢文帝能夠成功登基,當賴周勃誅諸呂之功,為此,文帝拜周勃為右丞相。資治通鑑 卷十三載 漢文帝對周勃因感激而生敬重之情,他每次退朝時都是虔誠的目送周勃離開後自己才起身。見皇帝對自己這樣,周勃一開始也感到彆扭,後來漸漸的也就適應了,跟皇帝說話甚至連簡單的禮節也不用了。周勃不僅適...

董元奔史論 漢文帝加強相權

原創文 董元奔 江蘇宿遷 在秦漢官制中,丞相是文官之首,太尉是武官之首,御史大夫則負責監察百官。這三種官職互相牽制,都直接對皇帝負責,但是同時,丞相是三者之中位置最高的。為了限制丞相的權力,漢高祖設定了左右兩個丞相,右丞相地位高於左丞相 這與後來隋唐和北宋左僕射地位高於右僕射相反 皇帝想的這些花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