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 《王源達書法作品集》序

2023-07-22 19:45:10 字數 1736 閱讀 7246

原創文/董元奔(江蘇宿遷)

王源達先生,江蘇人,餘師長也。餘與先生之交,始於平淡生活,行於先生之藝術感染,則昇華於藝術追求。

先生擅書法,通音律。音律余今姑且不言,只論先生書法。

先生出諸書香世家,承祖、父之訓,自幼酷愛書法,雖歷盡時代變遷及人生沉浮,未嘗懈怠。久之,遂有成焉。各級書協理事、會員自不怠言,省內外書界活動亦常與焉。餘雖晚學,然結識先生已久,熟知先生,知先生乃恬淡中人,其心之所屬非為名利,止書藝耳。

餘愛飲酒,先生卻不勝酒力,然餘每與對飲,先生皆豪飲不吝一醉。先生既醉,喜撫琴放歌,然後高談闊論,疏狂而不失天真,其於人生及藝術之真知灼見耀然席間,故余頻得先生墨寶之際,更每每得先生之教也。今得覽先生新書手稿,又遍覽舊收,幾多感慨,自然有所發焉。

先生習字,一如古人,師承古人,然後努力變通。故先生之書,既苛於先賢,更勇於突破。研習先賢,先生自然不拘一格。數十年間,凡二王、顏柳、蘇黃,乃至明代諸公,無論各體,先生皆刻苦研習,雖未墨池盡染,然習字亦為先生漫長坎坷歲月之慰藉也。真草隸篆,先生皆有所承古人之長,漸成自家風格。真楷看似平穩方正,然穩重中透出溫婉,且行跡帶波,柱筆著紙。行草疏密相間,然疏處似密不透風,密處似有所讓路。篆則筆態淨媚,如蟻行沙,如綰秋蠅,內外不透邪風。隸則刀鋒隱現,蒼勁渾厚,澄練有靈,起落不帶泥水。

先生諸體墨寶皆我所愛,然先生人生跌宕起伏,苦盡甘來,於其墨間皆有所映,此更為我欽佩也。

先生重楷書,嘗與我論曰:「楷書類美術之素描也,然重於素描。」先生中年時期之代表作即楷書《項羽本紀》,餘一度把玩數年,不忍釋手。先生遵循楷書為用原則,習楷而不拘泥於楷,故《項羽本紀》諸字乍看皆楷書,而橫看則成嶺,豎看則成峰,何也?楷中有變耳。所變者,字之起筆無涉,然一字之中總有一筆「破楷入行」,餘謂之透氣者也。先生一生歷盡悲歡,吾每思之,先生作楷書,凝神靜氣,其持重穩妥之餘,自然有人生之跌宕往事入焉。

篆書及隸書,先生所為似不多,然其融楷行筆法入篆隸,故特色卻亦鮮明。篆書不學李斯之圓潤同一,而重起筆頓筆,隸體刀鋒隱其間,行書之「散漫」亦間有存。隸書不拘魏碑之粗獷有力,是或有楷書之厚重,或有篆書之圓潤,偶有行書之愜意入焉。於篆隸二體,先生嘗謂我曰:「篆隸二體承載先秦至魏晉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吾習篆隸,非獨為書,更為感染古代文化也。書法須以傳統文化為精神依託。」

餘尤喜先生行草。

先生行草作品,餘收藏最多,亦有感最多,故一直奉為珍寶。餘有感懷,非獨為書藝,更為先生搖曳生姿之人生也。先生一生,知天命前歷經家風國雨,只能獨善其身;新時期則欣逢新政,喜遇伯樂,終於才有所用,苦盡甘來;既退休,則雍容舒朗,打造暢意生活,可謂夕陽無限。行草作品,正是先生人生之寫照。

先生行草,或行,或草,或行草難分,筆法或斷或連,其意皆一以貫之。不僅丰瘦相合,且蟠屈拿攫,筋骨靈動,真所謂筆行若馳,落紙生煙。而其化楷筆入行草,飄逸不至於飄忽;化篆筆入行草,疾行不失卻舒緩;化隸筆入行草,流媚仍可以收鋒。

先生習黃山谷行草之劍戟筆法,然去山谷之鋒芒,而增山谷所欠缺之瀟散,蓋先生歷盡人生洗禮,甘於晚年恬淡之寫照也。而論及先生行草之瀟散,又有若干表現。或一提斜插,如匹馬入敵陣,所向披靡,猶見先生少年時代之意氣;或一橫窩臥,龍居鳳閣,猶見先生青年時代之胸襟;或揭筆上提,如蓮花出汙,一枝獨秀,猶見先生壯年時代之開懷;或偶著枯筆,如萬年古藤,厚重有思,猶見先生退休以來之從容。

故余縱觀先生諸體書法作品,已不見研習古人之斧跡,而是融當代生活於古人之形式,鑄當代思想於古人之情懷。先生深諳先賢書道,更兼擁有豐富人生,遂有此書法精品出焉。幸甚幸甚!

是為序。2023年11月3日於時雨齋。

董元奔史論 勁旅到底放哪兒

原創文 董元奔 江蘇宿遷 周勃剷除諸呂,匡扶漢室,是西漢前期的一件大事。對於呂氏為什麼失敗,王夫之在 讀通鑑論 中認為是勁旅布置在京師的緣故。劉邦在滅秦滅項,建立西漢帝國的過程中,高皇后呂雉適度的參與了政治,特別是在剷除韓信這件事上呂后還是主謀。但是,呂后在很長時期內是沒有臨朝稱制的念頭的,所以劉邦...

董元奔史論 賢君未必遠小人

原創文 董元奔 江蘇宿遷 漢文帝能夠成功登基,當賴周勃誅諸呂之功,為此,文帝拜周勃為右丞相。資治通鑑 卷十三載 漢文帝對周勃因感激而生敬重之情,他每次退朝時都是虔誠的目送周勃離開後自己才起身。見皇帝對自己這樣,周勃一開始也感到彆扭,後來漸漸的也就適應了,跟皇帝說話甚至連簡單的禮節也不用了。周勃不僅適...

董元奔史論 漢文帝加強相權

原創文 董元奔 江蘇宿遷 在秦漢官制中,丞相是文官之首,太尉是武官之首,御史大夫則負責監察百官。這三種官職互相牽制,都直接對皇帝負責,但是同時,丞相是三者之中位置最高的。為了限制丞相的權力,漢高祖設定了左右兩個丞相,右丞相地位高於左丞相 這與後來隋唐和北宋左僕射地位高於右僕射相反 皇帝想的這些花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