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连载3)

2023-11-30 07:30:46 字數 5314 閱讀 4853

探索美丽新世界:婴幼儿生理机能发展

本能反应--生存的基础

小米满月之后,原本有些消瘦的脸庞变得白白嫩嫩的。每当她醒着的时候,爸爸都要跟小米玩儿上一阵。“小米,爸爸在这儿呢!”小米的爸爸手里拿着小手电筒在她身边晃来晃去。这时候本来正在专心**的小米就转过头来开始寻找光柱,等发现了光柱,小米又转过脸去继续她的“工作”了。

小米的爸爸还惊奇地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有一次他在挠小米的小脚丫的时候,小米不但没笑,而且还把大拇指跷起,其余的几个小脚趾张开成扇形,就像一张小小的芭蕉扇。如果托住小米的两腋,让她脚底碰到地面,她还会做出迈步的动作,就像大人走路的时候一样;如果把她横着托起来,小米的四肢还会像在游泳一样做出划水的动作呢!

另外爸爸发现虽然小米个头不大,但是手可有力了。如果你把笔放在她的手心,她会紧紧地握住,要想把笔从她手里拿出来还得费一定的力气才行。

小米还是一个特别贪吃的宝宝,有时候妈妈用手指在她的小脸颊上轻轻一碰,小米便会扭过头来吸吮妈妈的手指头,而且吸吮越来越有力、越来越有节奏。

其实小米的这些动作都属于无条件反射。所谓“无条件反射”,也就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反应,人类的这些活动方式是与生俱来的,婴幼儿不用任何学习,只要刺激条件一成立,他们就会做出这些动作来应对出现的刺激。这些反射是神经系统固有的遗传反射,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心理学家经过对婴幼儿上述动作的长期研究发现,这些动作几乎每个婴幼儿都存在,而且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几乎是一致的。

婴幼儿的这些反射活动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意义。婴儿经常会把眼睛转向光源,这种反射是人类保护自己的基础,也是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吮吸反射则让孩子一出生就会自己吮吸乳汁,保证了自己能够生存下来。说到底这些反射都是人类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存活的基本保障。

婴幼儿的本能反应,还有一些反射没有实际的生物学意义,出现一段时间后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在今后的生活中需要这种技能,人们需要重新学习才能再次掌握。

根据生理和心理学家的统计,这些无条件反射至少有27种,包括觅食反射、抓握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围抱反射(又称莫罗氏反射)、游泳反射、正支持反射(包括行走反射、爬行反射)等。这些反射既满足了儿童早期生存的需要,也是神经正常发展的基本标志。许多证据显示,如果这些反射中的某些反射没有出现,或者出现了却没有在一定的时间内消失,这些都可能表明儿童患有某种病症。更严重的是,这些病症大多是由于儿童大脑受到损伤而导致的。因此,这些反射活动不仅是孩子的生存基础,而且在临床上有很重要的诊断价值,可用来进行小儿智能发育检查。目前在一些国家,有不少人利用婴幼儿先天的游泳反射和行走反射来训练婴幼儿游泳和提早行走,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

下面是一些新生儿的常见反射运动,爸爸妈妈可以对比着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否发育正常。

眨眼反射:轻轻触摸婴幼儿的眼睫毛或者对着孩子的眼睛轻轻吹一口气,婴幼儿就会表现出眨眼的行为。

觅食反射:用手指或乳头轻轻地触碰孩子嘴角附近的面颊,孩子就会转头张嘴,并做出吮吸动作。酣睡中的婴幼儿一般没有觅食反射。

吮吸反射:用手指或其他物体轻轻触碰新生儿的嘴唇,或者把其他什么东西塞进孩子的嘴里时,婴幼儿就会做出吮吸动作。吮吸反射会延续到若干年以后。有观察者指出,熟睡中的孩子甚至**身上也还能发现这种具有原始生存意义的吮吸反射。

强直性颈部反射:当婴幼儿仰躺在床上时,他的脸部会转向一侧,摆出击剑似的姿势,伸直一侧的手臂和腿,弯曲另一侧的手臂和腿。有研究者称婴幼儿经常喜欢伸出的那一只手可能就是他的优势手,这种反射在出生3个月后就会消失。

抓握反射:当用手指或小木棒去触碰婴幼儿的手掌时,他会握起拳头或使劲抓住手指或木棒不放。其抓力足以把孩子的身体悬挂起来。这种反射在出生后2~3个月消失。

游泳反射:把一个不满6个月大的婴幼儿俯卧着放进水里,他就会表现出看上去很协调的游泳动作。游泳反射大约在6个月大时消失。

巴宾斯基反射:用手触摸婴幼儿的脚底,他的脚趾会张开成扇形,而且腿也会朝里弯曲。该反射在6个月大时左右消失。

拥抱反射:用手托住婴幼儿,脸朝上,然后迅速地下降,婴幼儿会伸直双臂,然后缩回紧贴胸前,握紧拳头。出生一个月内这种反射表现最明显,大约在5个月大时就会消失。

行走反射:刚出生的婴幼儿被人托住腋下,让他光脚站在桌子上或者床上,孩子就会做出看上去很像走路的动作。该反射会在两个月大时左右消失。

动作发展--渴望独立的信号

小洁已经有10个月大了,这些日子她总是喜欢扶着东西站立。如果爸爸妈妈想帮助她,她还会扳开他们的手,一定要自己扶着东西站,然后会睁大圆溜溜的大眼睛看着自己的爸爸妈妈,那神情就好像在说:“爸爸妈妈,你们看我,很厉害吧,我都能自己站了。”她一定是觉得这样很好玩儿,总是反反复复地做这个动作。站累的时候,小洁才会坐下自己玩儿玩具。

慢慢地,她能够站立一段时间,而且还站得很稳。有时候她还尝试先跪着,然后再站起来;偶尔自己站起来,勇敢地向前挪动两步后,会略显紧张地看着爸爸妈妈。爸爸妈妈这时候就会给她鼓鼓掌,小洁这时候就好像得到巨大的支持,自己也拍着手乐滋滋地扑到爸爸妈妈怀里。

人类的动作事实上在胎儿时期已经开始,大约从怀孕第4个月开始,胎儿的活动就已经可以被他的妈妈所感知,这个时期的胎儿就已经开始了吸吮手指、打嗝等活动。胎儿5个月大的时候会出现踢蹬动作,母体外部感觉十分明显。经过大约260多天的成长,一个全新的生命诞生了,在众人的关怀和照顾下,婴儿真正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拉开了自己人生舞台的序幕。动作的发展。

就是这个时期儿童发展的主旋律。

动作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这一问题,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和假说。

根据相关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从心理的起源与发展来看,动作发展对于个体早期的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首先,有句话叫作“实践出真知”,每个人心理的起源都与动作密不可分。认识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简单感知觉,而感知的源泉和思维发展的基础有赖于动作的发展。

一个人想要认识世界并且对外界产生感知就必须通过对它施加动作才能实现,只有这样,人与外界才能相互作用,相互改变。通过对外界施加动作,人可以获得对事物的直观认识,同时可以获取社会经验,产生自己的想法,完成自己主观世界的构建。

从个体心理的发展历程来看,每个人的心理发展都是逐步内化的,而动作在心理的内化过程中则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心理发展初期,动作是婴儿认识活动的主要工具,向外界施加动作,并根据动作的结果进一步调整动作方式是婴儿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随着婴儿与外界进行交往的动作不断丰富,一岁半到两岁之间的孩子就开始了心理的内化过程。

动作除了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它还能够使个体更加积极地参与心理发展。首先动作对于大脑的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动作可以完善大脑结构,为个体心理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动作可以使个体对外界的刺激更加警觉,还能使感知觉更加精确;动作既可以促使个体认知结构的不断优化,还可以通过提供新经验引起个体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环境刺激间的冲突和不协调。

动作的发展在婴幼儿时期主要是指运动的发展,包括婴幼儿对自己身体运动的控制和对外界事物的控制两个方面。这些控制的发展过程都是从不灵活到灵活、不稳定到稳定。

刚出生的孩子颈部肌肉还不能够支撑头部的重量,所以抱新生儿时,一定要连头一起抱着,否则你就会发现小孩的脑袋东倒西歪,整个人没精打采的。孩子出生4周左右就能抬起下巴;两个月之后才可以微微抬头,到第12周时,婴儿可以使自己的头和肩部离开地面并且支持住。6个月之后,他可以抬起腹部以上的身体,并且能以俯卧的姿势翻身。7个月大时,他又能以仰卧姿势翻身。9个月大时,孩子基本上可以学会坐,而且可以支持10分钟左右。

一般而言,儿童动作的发展顺序是:

1)从整体到局部。以婴儿抓握东西为例,首先是试图整只手去抓,接着出现拇指的分化,然后才出现其他另外四指的分化。

2)从分化到整合。当上述局部动作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小的动作单元又会重新组合成大的协调的动作系列,形成新的动作。

3)头尾及近远序列。婴幼儿最初的动作出现在头部,而后才向脚趾的方向发展,遵循头尾序列原则。另外,身体的发展首先是从身体中心逐渐向四肢扩展,也就是说婴儿活动主要集中在身体的中心部分--躯干。随后才会向手臂、手、手指以及腿、脚方向发展。

提前训练对孩子是好还是坏

涛涛学走路似乎比别的孩子稍晚一些,同龄的孩子都已经走得稳稳当当了,涛涛才刚刚开始学步。因为涛涛身体平衡能力发展慢一些,妈妈怕他摔倒,总是有意减少绝学步的时间,认为孩子走峰是"船到桥头自然直"、发正人大早晚都会走睡的,多练少练没什么关累,到了年龄自然会、继不林未身意及不大。而涛涛爸爸持有不同的观点,施认为应该抓紧时间让涛涛学习走路,否则就会落后于其他孩子。为了这个问题夫妻俩经常发生冲突。

那么、涛涛到底要不要练习走路呢?

其实,从能力发展的过程来看,不必让孩子提前“预习”什么、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法则之一。人类有许多与生俱来的能力,一个人成长到特定的年龄阶段自然就会掌握那个技能,走路也是一样的。

但是,哈佛大学学前教育研究项目主任伯顿·怀特曾经指出:如果到婴儿两岁时父母亲才注意到婴儿的教育,那就太晚了。因为研究表明,1岁半左右的婴儿就已经开始显示出他今后的发展方向。这个时期的一些动作操作成绩,将会逐渐代表婴儿以后包括学业在内的各种成绩可能达到的水平。尤其如果在最初的6个月里,婴儿的动作训练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那么对今后婴儿对学习的兴趣、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以至于信任感都会受到影响。

心理学家吉布森也提出过这样的观点,渐进的训练对未来的学习体验具有积极的效果,我们不可能让婴儿学习他无法体验的东西,却可以渐进地训练和积累,培养他学会怎样去学习。

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动作训练不仅依赖于后天的学习,也依赖于先天条件的成熟。如果忽视了先天条件的成熟而强行进行动作训练,也许会给孩子带来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另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之中,他觉得成熟更为重要。格塞尔认为:不成熟就无法产生学习,学习只是对成熟起到一种促进作用。

格塞尔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曾经做了一个很著名的实验一双胞胎爬梯。在这个实验中,格赛尔选择了双胞胎中的一个从48周起就开始每天进行10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训练6周。到第52周时,他才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孩子不进行任何爬梯训练,而是从53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结果发现两周以后,第二个孩子不用**帮助就可以顺利地爬到楼梯顶端。

格塞尔的这个实验表明,儿童的心理主要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孩子的成长是受到生理和心理成熟机制制约的,教育并不能改变心理发展的主要时间进程。只有当儿童的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教育才能使儿童的发展加快。任意地对孩子的动作采取提前训练的方法,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占有一定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并不是自然形成,它改变了孩子应有的成长顺序,因此这种优势不一定能长时期地保持下去,并且还可能破坏儿童对学习的兴趣。所以,对儿童来说,一切学习都要建立在生理成熟的基础上,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其实类似双胞胎爬楼梯实验的例子在生活中也比比皆是。比如说排便训练,在我们中国似乎特别重视早期的排便训练,而在西方国家,多数父母都是在孩子1岁之后才开始训练孩子独自排便,有的甚至会在两岁之后才开始。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过早训练排便不仅没有收到更好的训练效果,而且还可能会造成更多的排便心理障碍,为许多心理疾病埋下祸根。所以建议家长们不要对1岁前的小孩进行排便训练,有条件使用纸尿布的,最好不要过多地强调这项训练。

孩子哭闹怎么办?学会读懂孩子,就是放过自己!

家长爱孩子,但是不要怕孩子。很多家长,特别是新手爸妈,孩子一哭自己就先慌了,立刻就跟着孩子的情绪走。要么就去哄孩子,家长的原则也不要了,看到孩子哭得那么厉害,因为心疼就直接妥协 要么就大声凶孩子,命令他不许哭!甚至着急上火后会骂孩子,后来过一段时间冷静下来之后又后悔觉得自己太凶了,又想方设法的给孩子...

《读懂孩子,温和养育》 理解孩子成长规律,享受平和的养育过程

大多数时候,父母经常会因为孩子 不正常 而忧心忡忡,生怕孩子的行为是 异类 因此急于纠正。萨拉 奥克威尔 史密斯 sarah ockwell smith 是一位著名的英国育儿专家,她在大学学习心理学,之后在药物研究和开发方面工作,年萨拉开始做顺势 和免药物 分娩培训师和陪产师。从那以后,萨拉通过产前...

3分钟读懂vivo X100和iQOO12的本质区别!

双十一数码好物节 今年的国产厂商似乎和元杠上了,vivo x和iqoo的 g版本起售价均为元,但实际上两款手机是比较好选的,因为前者侧重于拍照 后者则是游戏体验更突出一些!屏幕上都是.英寸维信诺t材质的oled屏幕,支持.k分辨率 .亿色 ltpo nit峰值亮度以及hz高频pwm调光等,其中v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