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华夏文道

2023-11-30 12:20:01 字數 6170 閱讀 9517

下面我们看看“文”字。

这个字可以说是华夏最为重视、最为核心的一个表信仰、思维类文字。

我们看看这个字,在造字初期以及我们的文化当中,到底代表着什么意思?

为何我们把人类行为规范概括为文化?

把我们认知形成的图形称之为文字?

把我们行为、认知形成的沉淀,称之为文明?

为何今天的我们,依旧会用“语文”来当作我们文明传承的名称?

文。

甲骨文中的“文”字,是由“入”字做头。下面一个大的“五”字符号。

五”字部分,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乂”字,代表着天地“规律”相互作用的关系。

这种规律与规律、能量与能量、不可见与不可见、内在与内在所有一切不可见的存在之间的作用关系,古代称之为——律。

我们的情绪,也是属于“律”的范畴。(参《易》)

我们经常说的“九五至尊”本意是掌握天地规律本源的最高大智慧者,所以才称之为至尊。

五”字哲学概念,在华夏文化当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五行、五味、五官、五体、五音、五色、五脏等等。为何都和“五”有关?

五”的前提是五行,五行是华夏历法由来的核心所在。

比如我们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从“五行”演化而来的。

木,处东方。主生、主变化的内在能量驱动。

太阳升起的时候,万物复苏。木,指的是推动复苏万物的能量,属于变的开端,不仅仅是草木。

火,处南方。主长、主推动事物发展的不可见能量或者作用力。

温度是万物生长的关键,所以“南”字的本意就是万物旺盛生长的样子。所以很多古人将火等同于旺盛,不管是谁,只要是真正熟悉华夏古文化的人,都不会将“火”等同于“火”的形态或者元素。而是不可见能量,是五行中的第二大能量驱动力。

土,处**。主发、主蕴藏能量的载体。

因为人类存在的基础条件是“土”,处**。土的本意是:优越的生长环境。

金,处西方。主藏;主克,是能量转换的开端,也可以理解为能量转换的推动力。

西方意味太阳离开大地,万物需要休养,主藏,藏而孕。

水,处北方。主育、主积蓄能量的不可见势。

所有能量体当中,只有水才可以用到“势”这样的概念。

道理很简单,相当于一个人长跑水平已经具备,养精蓄锐、准备充足,然后开始比赛,比赛结束后能量消耗殆尽不说,他也通过比赛发现了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改善的地方,于是必须回到训练和恢复能量上来。

所以我们有个成语很了不起,叫作蓄势待发。就是这个意思。

这也是我们“孕育”概念的由来,相当于积蓄“生”的力量。

这在太阳规律中属于夜晚的状态。

木生火。原因在于:太阳升到**的时候,是一天当中最热的时候,所以木相当早晨,到中午的时候为火,木生火是太阳运动的一种表达方式。

火生土,因为太阳温度的升高,地面水分蒸发,从而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古人认为“土”之所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力在于“火”的作用发挥,所以就“火”生“土”。

今天的人,把火生土理解成了草木烧成灰烬。灰烬不是“土”,“土”的注解无论是明朝、还是宋朝、汉唐,人没有一个注解说:草木灰等同于土。

土的本意就是:能生长旺盛植物的大地。沙漠、山地、盐碱地都不能叫作“土”。被高度认可后的土,是地。

土生金。太阳西去,一天就要结束,天空的色彩与青铜的金色极为相似,同时太阳落山落的是山,山在古代更多的时候被视为金藏之所。

后世也有“土藏金”一说,所以“土”就生了“金”。实际还是在讲太阳变化的状况,并非说“金”来自于矿石中。这里值得一说的是“金”的色彩被定义为“白色”的真正原理。

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何“金”会被定义为“白色”呢?

金”的色彩是描述“金”所产生物质“水”的形状。“水”是透明无色、纯洁的状态,所以用了“白”。白在造字中,本身就包含了这样的哲学思想。“白”是说话要经得住拷问,寓意了言语的纯洁、无私。后引申到万物的状态,这些前面我都说过,这里顺便再提一下。

金”生“水”。因为太阳落山,温度下降,所以就会产生出“水”。

其实本质上是由于木的变动,产生了火的能量改变,从而导致土的力量汇聚,所以金属于能量消耗,能量一旦产生消耗,必然产生消耗之后的结果。

这是五行的本质原理。

放到自然界,比如春夜产生的“水”为“气”、夏夜产生的水为“湿”、秋来为“露”、冬来为“霜”。

有经验的农民,一早看到地上有霜,就知道冬天要来了,必须要翻土灌溉,让土壤在冬天保持足够的水分。

而这些和“水”相关变化,都和温度有关系,也都是发生在晚上。所以“金”生“水”。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白天下雨、下雪,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是太阳还在,其实从五行的角度来看依旧属于“金”生“水”,“日隐”即为金。

所以下雨下雪的时候天空乌云密布的状态,也可以称之为“玄”空。

同样冷空气产生于北方,冷空气一到天空就会产生雨雪,所以北方被视为“水”的方位。“水”的色彩为“玄”。

很多学者把“玄”简单理解为“黑色”,其实我们在先秦文章中来看“玄”和“黑”不是一种色彩。“玄”的本色是深紫色中带着蓝色的混合型高级灰色,属于紫蓝色相的一种高级灰。

这种色彩体现的建立,是根据天空色彩变化下,演化而来的。后来五行学中的色彩,有把“水”直接用成深蓝色,也是这样来的。

古人不叫“深蓝色”、或者“深紫色”,而是统称为“玄色”。玄,本身就是深邃星空中的一种无定形深灰色系,所以“玄”字中包含了不停变化的现象。

我们的气象和星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华夏的气象学,最早并列在天文星象学当中。

水”又生“木”,我们种过庄稼的人都知道,植物在早上的状态生机勃勃、昂首挺胸。

那是因为,晚上的“水”滋养了植物,早上的光照,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

没有“水”的光,植物就会被旱死,没有“光”的“水”,植物无法完成光合作用。所以万物生靠的是“水”,长靠的是“火”。

我们《易经》中最后两卦就是“水”、“火”的组合卦,非常高明的表达出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的水火关系。

其中“水火既济。”“既济”这两字就是“水火得当”的功能描述。我们以为“水火不容”,其实我们是站在今天的“水火”概念来理解,但这并不符合真正的五行“水火”。

当然,如果系统的讲五行,还要联系我们太阳系的行星,我在查阅《汉志》时,包括后世的各种记载,至今都没有找到古人是如何完成天体观察的。但是其中星系定位的准确度实在让我难以置信。

望远镜,我们今天没有人认为这种科学观察的器具来自于东方,更不会有人相信这种高级货,我们在宋朝就已经很完善。

宋朝的望远镜有两种,分别为定位星体用的窥管,观星体则是望筒,明朝将望远镜改为窥望镜。

这些记载都躺在我们的古典著作的记录当中。我们都视而不见,我们唐朝就出现了指南舟,如果用在长江、黄河用得到这些高级设备吗?

帆船的“帆”,借助自然风力的能力,《晋书》中就有明确实录。我们华夏的所为四大发明,在我们古文明当中,根本不值得炫耀。

我们对自然万物的物理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应用之高,我们今天的华夏子孙,已经无人在意。

哎,说回来吧。

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就是按照五行绘制成圆形组合,然后根据一年的太阳变化进行等分分割。形成的历法叫作太阳历。

晚上通过月亮、星系的观察,形成的历法叫作太阴历。二十四节气,就是太阳历和太阴历结合下产生的历法——这一历法,在中国称之为农历。

农历顾名思义,指导农业生产的历法,这是我们古人对农业专门制定的历法。

而这一历法和太阴历结合起来,要比一年365天的时间要少将近三十天,所以每三年润一次,这也是“补天”的由来。

其实就是阴阳历的合体。

这种原理同样来自于阴阳辩证法,阴阳纪年形成了我们的干支纪年,成熟于西汉。

根据太阳一年的变化,自然万物呈现状态下总结出来的规律,然后根据节令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今天的二十四节气。

有人把二十四节气和北斗星联系起来,这纯属想当然。

星象学和五行的联系,产生出来的是天文学,而非历法。

节气借鉴的太阴历中的气候观察而非星象观察。根据《太平御览》的记载,汉朝之前的星象学就非常发达了。

星象学和气候,经过我多年验证确实很有道理,比如“夜晚,星空璀璨,天空星星密度较高,第二天往往风和日丽。如果,星空星星稀少,星光晦暗,第二天基本可以断定为阴天或者气温较低。

这里面有深刻的“科学”道理。

这个和大气变化有关系,所以星象和气温的变化、天气的变化是有非常大的关系。这也是历代军家、农家必修的课程,因为从星象中的观察,可以看到未来一周一个月的精准气候特征。

战争、生产本身最重要一个条件就是——环境。

这都和我们五行产生出的天体规律认知有直接关系。

这里我只是大概描述一下,虽然前面也有提过,这里只是稍微再说一下,目的是在说这个“五”字。

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的“五”并非是数字,而是规律的概括。

爻”字代表着天地规律总括的意思。所以我们《周易》中会用到“爻”这种概念。

商朝“文”的造字,是“五”中有“五”,相当于大规律中的小规律,小规律外面的大规律,汇总起来并形成相对稳定规律的认知称之为“文”。

到了周朝,“文”字中间的小规律一度改为”心“字,这个非常好理解。

周朝的人认为:只有虔诚、认真、一丝不苟、废寝忘食、忘我的人,才能掌握规律。

整体结合起来的“文”,在周朝的哲学思想是:用心感受天地万物规律,利用天地法则,形成最合理的人道规则。

这种哲学思想形成了老子的《道经》。

有一点我强调一下,古人非常注重观察和实验,所以我们古人的测量学、数学、几何学、力学都是很先进的。

今天的很多学者,因为看不懂我们的古文,误以为我们是纯粹“心”学体系的文化。

我再郑重的强调一下,我们是“心”、“理”并存的学问,叫作阴阳辩证学,我称之为“二元四象原理”。

我们不仅强调观察、实验的重要性,还强调人的主观情绪的作用力。

西方称之为主观能动性,我们翻译的人水平还是非常高。但是并不精准,主观是人的唯一存在方式,换句话说人类自身的认知就不存在客观主观,而是可见存在与不可见存在。

不可见存在按照西方的说法也属于客观体系,但是稀饭将不可见存在的体系很容易划分到唯心主义部分。

我们将可见的也好、不可见的也好、客观也好、主观也好,定义为文。

文”这个字不管如何变化,其本质一直强调天地万物规律的认知后的总结。

所以文引申出:规律、规则的应用和制定。

文”上面为“入”字,下面为“五”字,就是人类认知融入规律变化。

文字字理:应用天地规律,制定出符合人类发展规律的规则,称之为文。文的本质是天地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文,序万物之则也;呈天地之章也。

我这里用的“章”字,采用了《玉篇》的解读。

玉篇》中的“文”字,解读为“文章”。这里的“章”字,指的就是形成规律认知下的规矩。“文章”这种概念,也是由此而来。

说文》中解读为:错画、象交。

错”当作规则、秩序的交叠状态。“象交”相当于透过现象呈现出的本质规律。

释名》:文者,会集众彩,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

他这句话概括起来就是:把各种大小规律认知汇集在一起,形成总规律下的规则,并且传承下去。

锦绣、绣然表示形成的体系,这是古人利用纺织工艺中的一种现象,来形容政治、文化的文明体系,因此古人形容江山也会用到锦绣江山。这是对文治社会高度文明的一种称赞。

在这种理解下,我们再了解一下什么是文明?

根据规律制定规则的方式深植于每一个人心中,称之为“文明”。

文明”的前提是规律和规则的匹配。

文化,是:规律和规则关系的不断学习和传承下的现象。

所以文化,往往都和具体事物和行为挂钩。文化集合起来,共同形成的社会行为状态称之为“文明”。

“文字”,就是:把规律和规则形成传播的符号,并用于人才培养的人道传承当中。

其实先秦并不叫作文字,而是称之为“书、文”。“文”相当于文章,“书”相当于总结撰写。战国时期的“文”,被定义为“书写方式”,秦始皇时期提出了“书同文。”就是文字的书写方式要保持一致。

可见,“文”这个字,蕴含着非常高明的人道哲学。

他既包含了实践与规律的关系,又包含了规则与规律的关系,同时还包含了掌握规律的方法,而且还讲述了掌握规律的态度,比如:发自内心的对某一现象背后规律的努力探索。

周朝以来的“文”字,既包含了认知和存在的关系,又包含了理性和感性的辩证;既强调规律的重要性,又强调积极情绪的不可或缺。

所以,古代“文”这个字可以完全单独应用。

文”一个字就包含了阴阳辩证法,所以“文”本身就具备“生”的能力。

文是人类的“木道”驱动力,所以属“水道”。我们动不动说玄学,也是有出处的,因为现象、规律都是不停变化的,变化不定的状态称之为玄。

所以老子《道经》第一篇,感慨的说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文,按照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积极的感思功能,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内在法则存在”的社会实践方式。

浅谈《道德经》第十六章

老子先生认为,在达到极致的空虚与无欲时,才能做到坚守清净和无为,世间万物一起生长,道作为万物之母,不干涉他们的成长,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们自由生长,看着他们出生 长大最终又回归到最开始的地方。就像生老病死,从 来归 去一。其实老子先生也是在告诉我们,对于尘世的东西得知我幸,失之我命。我们不必对于它的得失...

《道德经》我读我解(第六十二章)

这是我之前研读 道德经 的记录,现系列分享于此,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道德经 第六十二章。原文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 尊行,可以加于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 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

望夫成龙 第六十三章 离家出走

望夫成龙。第六十三章 离家出走。云溪渡客 本 是我的原创年月发表 橘色的餐桌灯下,我爸我妈头碰着头在吃着晚饭,与前几天相同,这又是一顿沉默的晚餐,我爸没话找话地说着,而我妈则是选择沉默是金。悄没声息的晚饭结束,我爸起身刻意冲着我妈说道 小梅,我去书房看书去了啊!说完,又看着餐桌上方的条幅,大声地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