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歷史(九) 司馬昭之心

2023-07-28 20:00:37 字數 3889 閱讀 8044

司馬懿奪權後,為什麼不接著稱帝?歷史列車是有慣性的,拐彎太急容易翻。王莽翻車後,曹操摸著王莽過河,司馬懿則是摸著曹操的前車之鑑過河。所以司馬懿並沒有第一時間稱帝,而是先把兵權攥在手裡,至於皇帝?你們曹家人繼續當,無妨!不僅僅司馬懿沒有稱帝,兒子司馬師與司馬昭也沒有稱帝,一直到了孫子司馬炎那一代才君臨天下。不是有個歇後語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說明大家也都看到了司馬家族隨時準備篡權的野心。反過來講,司馬家族也是給所有人乙個緩衝期,讓大家接受曹魏已經是過去式了,司馬家族才是未來。

這個緩衝期有多長?司馬懿249年奪權,司馬炎266年登基,間隔17年。17年是什麼概念呢?你可以模擬乙個人從30歲到47歲。對於歷史而言,17年只是一剎那,對於那個時代的人而言,就是小半生。

三足鼎立好好的,咋突然就失衡了?三足鼎立本身就是假象,只是地圖上三分天下而已。當時中華文明的基本盤就是黃河流域,人才、田地等優勢資源大多掌握在曹魏手裡。初期能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是因為三家都是初創團隊,家底都薄,雖有一統天下的心,但誰都沒有碾壓實力,兵力不允許,後勤不允許。經過幾十年的沉澱,曹魏的優勢顯現出來了。你看三國時期的動態地圖擴張就行了,曹魏把周圍外族都攆到哪了?相比孫吳、蜀漢兩家,曹魏實力絕對具有壓倒性的優勢。

曹魏為什麼先滅蜀漢?大統一戰略,多是先易後難。孫吳為什麼難打?有長江這個水長城。曹魏渡江打孫吳難,孫吳渡江打曹魏也難,久而久之兩家處於攻守平衡狀態。乙隻手按住孫吳不動,曹魏騰出另乙隻手先把蜀漢收拾了,局面立刻扭轉了。因為蜀漢位於長江上游,等曹魏再打孫吳時,水兵就可以順江而下。

蜀漢滅亡後,皇帝阿斗投降。有個成語叫樂不思蜀,樂不思蜀就是阿斗在洛陽跟司馬昭的對話。整個三國裡,若說有情有義的地方,就是皇帝只要能把權力和平過渡就能善終。例如劉協過渡給曹丕,曹奐過渡給司馬炎,阿斗投降。然後呢?他們不僅沒被砍頭,還都被封王了,劉協被封為山陽郡公,曹奐被封為陳留王,阿斗被封為安樂公。吃著國家俸祿,維持貴族生活是沒有問題的。而且這些王是可以世襲的,例如曹家的陳留王,傳遞了九代人,歷經兩朝三代,共計214年。

王莽上台時,也沒有殺西漢末代皇帝,當時的皇帝是劉嬰,王莽也是封王處理,並且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但是劉嬰沒有得到善終。王莽後期有農民起義,綠林軍攜劉玄攻進長安,繼而劉玄登基。當時是三股勢力,一支是綠林軍,一支是赤眉軍,一支是劉秀,其實還有一支,就是西漢正統皇族血脈的信仰者,代表人物叫方望,他認為劉嬰才是正統。劉玄登基後,方望等人擁護劉嬰為天子,結果被劉玄派兵絞殺了,劉嬰是死於劉玄之手。

司馬師貴為西晉奠基人,他為什麼不如弟弟司馬昭有名?

首先,司馬昭走進了成語典故,其次他又是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的親爹。司馬懿奪取大權後,把接力棒給了司馬師,司馬師廢除曹芳重新選了傀儡皇帝曹髦。若是按照既定軌跡走,司馬師是有計畫稱帝的,無奈他死的太早,47歲就沒了,關鍵是他沒有兒子,只能把權力傳給弟弟司馬昭,司馬昭也死的太早,54歲就沒了,倆人都是在具備稱帝條件邊緣就先去世了,所以機會才輪到了司馬炎手裡。綜上所述,司馬師命太短,還有就是爹太有名,弟弟和侄子太有名,顯得自己黯然失色。

為什麼後人都覺得阿斗是個傻子?就是因為那兩個成語,樂不思蜀、扶不起的阿斗。事實上阿斗在位41年,是整個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若真是傻子?那個位置他一天都坐不住,即便諸葛亮不覬覦,別人也會虎視眈眈,誰願意為乙個傻子效力?應該說阿斗未必比諸葛亮聰明,但是一定能拿捏住諸葛亮,劉備的話就是再管用,也不至於管用十多年。只不過阿斗與諸葛亮都被《三國演義》符號化了,阿斗是傻子的代言人,諸葛亮是智慧型的代言人。阿斗為什麼投降?他56歲了,活明白了,選擇投降,自己及大臣還能有條活路,若是大義凜然呢?所有人都跟著遭受**,投降是一條明路。阿斗屬於政治遊戲的頂級玩家,明白生命第一,事業第二,那些動不動就大義凜然的,多是臣民。

諸葛亮輔佐了阿斗11年,後面30年都是阿斗自己治理的,他能坐穩,就說明一切。

整個三國裡,後世群眾基礎最好的是諸葛亮。歷朝歷代統治者最喜歡的就是諸葛亮這類人才,既智慧型又忠誠,核心是忠誠,於是不斷的宣傳強化,越來越深入民心。還有一點,不管什麼朝代,文筆好本身就是加分項。諸葛亮的《出師表》讓他圈粉無數,仔細想想,這就是一篇矯情之作,提筆先哭。

我們假設當年關羽在荊州的勢力不斷壯大,甚至超過了劉備,他會不會選擇獨立?

大概率會。手裡的籌碼在變,心境也會隨之改變。政治遊戲裡沒有絕對的忠誠,只有絕對的利益,別說他們三個沒磕過頭,就算磕過,該分家依然分家。接下來我們會講到西晉,西晉實現大統一後,兄弟爺們直接把江山分了,各自擁兵自治。結果呢?這也為西晉滅亡埋下了禍根。當皇帝基因由強勢轉為弱勢時,司馬家族的爺們搶著出頭,開啟了內部絞肉戰,史稱八王之亂。他們各自喊來了外援,又導致外族入侵中原,我們經常說的“亂七八糟”,這個八糟就是指的八王之亂。那亂七是指什麼?漢景帝時的七國之亂,由削藩引起的。

蜀漢為什麼不朝青藏高原方向拓展疆域?東有孫吳,是戰略聯盟不能擴;北方有曹魏虎狼之師,不敢擴;向南是密林深瘴,少數民族部落要挨個去打,太耗國力。三面都不好惹,不考慮西部的高原嗎?

那時四川盆地與青藏高原還是物理絕緣的,歷史上第一次將青藏高原與四川盆地打通是隋唐時期的吐蕃人。戰爭需要的是士兵、軍糧,這兩樣青藏高原上都稀缺,單純占領地理版圖沒有太大意義。

諸葛亮既進了文廟又進了武廟。

歷史上既進文廟又進武廟的只有兩個,諸葛亮是第二個,第乙個是杜預,唐朝就入廟了,比清朝才入文廟的諸葛亮早了700年。

文廟祭祀的是孔聖人,武廟供奉的是姜太公。

杜預文學方面的貢獻是什麼?他是大學問家,和前面我們談到的司馬遷、劉歆、張衡、蔡邕一樣,在文史方面都很突出,但是又各有特色。司馬遷偏史學創作,劉歆主要貢獻是對典籍進行整理編校分類,張衡愛發明創造,蔡邕擅長**、書法,杜預的特色則是注釋古文經典,尤其是《左傳》《春秋》,相當於于丹講《論語》,用當代思維去剖析古代經典。

春秋》,為什麼不叫《夏冬》?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為春秋二時,所以春秋就是那時的一年,《莊子·逍遙遊》:“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秦漢以後就稱四季有冬夏之分了,例如成語:冬日可愛,夏日可畏。冬日可愛就是冬天的太陽很可人,很溫暖。冬日可愛,夏日可畏,這8個字就是出自杜預對《左傳》的注釋。

杜預戰爭方面的貢獻呢?西晉建立後,還有一根肉中刺,就是孫吳依然健在,要想實現大統一,必須拔掉孫吳,杜預就是伐吳總司令。文人打仗是很**的,因為事後會把整個過程描述的很精彩,勢如破竹、迎刃而解就出自杜預之口。把孫吳拿下,也意味著西晉實現了大統一,所以杜預打的是收官之戰。

杜預除了注釋《春秋》《左傳》,還有沒有別的學術成就?他把一些律法給簡化了。他認為法律是官吏量刑的標準,不是講道理的書,所以法律應該條目省減、文字簡明通俗,老百姓容易理解,不敢觸犯。之前的律法還要在條文中解釋為什麼,像個長篇**。他簡化後的叫《晉律》,《晉律》之前叫《漢律》,你知道《漢律》有多誇張嗎?700萬字26000條,魯迅一生著作字數總和也不過如此。

杜預對《春秋》《左傳》的注釋通俗易懂,很多是很顛覆很有意思的。例如萬惡淫為首,大家理解的淫就是男女之事,杜預對這個“淫”做過批註:“淫,放也”,過度的意思,人如果貪婪放縱,便會導致種種罪惡,類似的例子很多,比如淫雨霏霏。類似的新意詞杜預注釋了很多。《左傳》裡有一句“深山大澤,實生龍蛇”,看字面意思,咱理解的就是蛇精、妖怪。杜預對“龍蛇”的注釋是:“言非常之地多生非常之物”,通俗一點說就是,不尋常的地域環境往往會生長出不尋常的事物,即有鍾靈毓秀、地靈人傑之意。

杜預是乙個很前衛的人。古代貴族很注重墓穴,而他在當時就提出了要簡殯薄葬,,他的墓地很簡陋,墓址之南是唐朝詩人杜甫之墓,杜甫用這種方式向祖先致敬。

司馬家族剛學會做皇帝時,權臣會不會很腐敗?

一定的,任何政權的初期都是野蠻發展模式,一是有不健全的因素,二是要做分功回饋,畢竟各大家族出錢出力,總要給一些具體的回報吧?人家貪點拿點不是應該的嗎?所以司馬家族上任後,整個官場是非常黑暗的,比東漢末年還黑。針對這個問題,杜預曾經向司馬炎建議實行考課制度,按照官吏的實際情況評定優劣,然後區別對待,或遷或黜,但是他的建議沒有被採納。其實不難理解,司馬炎若是推行這個,貴族們會怎麼想?你們司馬家族這是要卸磨殺驢啊?!

西晉後來為什麼那麼脆弱?

其中有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司馬炎是在不觸動世家大族利益的前提下走向人生巔峰的,後續沒有做好自己拿捏世家大族的預案,最後兩方勢力分庭抗禮。皇權與世家是你進我退的關係,皇權穩定的乙個重要前提是高度集權。而西晉正好相反,權力高度分散,表面上西晉實現了大統一,其實是回到了周朝諸侯國的模式,很是脆弱。

趣說歷史(八) 諸葛亮VS司馬懿

一提三國,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桃園三結義。三國時期,劉備是最弱的,躲進了四川盆地。但經羅貫中一寫呢?劉備成了男一號,繫結在他身邊的幾個人也都隨之成了耀眼的明星,例如關羽 張飛 諸葛亮,哪個不璀璨?諸葛亮為什麼選劉備不選曹操?因為曹操繼承的是整個大漢王朝的遺產,最大的遺產就是人才,司馬懿都沒有入選曹操的...

趣說歷史(七) 董卓 曹操

西漢時期的軍事勁敵是匈奴,東漢時期也要打匈奴,但是匈奴整體呈沒落狀,已是吊打模式。歷史進入東漢後,主要工作是內部維穩,尤其是對付西部羌族勢力。彼時疆域上羌族已經屬於大漢王朝,只是內心還有那麼一絲倔強,不願臣服,先後爆發過三次大規模的起義,這三次羌族起義持續六十餘年,客觀上加速了東漢王朝的滅亡。羌族在...

趣說歷史(六) 貴族張衡

我們總說農民是看天吃飯,這個說法其實不準確,準確的說法是看命吃飯,就是看你攤上了什麼年代什麼命。遇到兵荒馬亂年代,你會不會被抓壯丁丟了命?趕上大旱大澇年代,你會不會餓死?另外還有高賦稅 瘟疫呢,聽起來都很遙遠吧?但是你看古今中外歷史,每隔幾十年就來這麼一波,要麼天災,要麼人禍。農民玩的是生存闖關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