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歷史(三) 張騫出使西域

2023-07-28 20:00:37 字數 4200 閱讀 1275

西漢初期,幾代皇帝都在抗擊匈奴,又是李廣又是衛青又是霍去病,咱為什麼不直接打到他們老巢,把他們斬草除根呢?

乙個朝代建立起來後,前五代算是初創團隊,初創團隊最重要的使命不是擴張,不是遠征,而是穩定基本盤。對西漢而言,穩住黃河流域的漢文化生活圈,確保不發生內亂,就能實現國泰民安。所以西漢對待周圍外族的騷擾是以防守為主,近距離出擊為輔。若是基本盤不穩又急於遠征出擊呢?可能連基本盤都丟了。隋煬帝就是鮮活的例子,建國初期連續三次遠征,堅持親自帶兵,結果呢,前腳剛走,後院就失火,被改朝換代了。

那麼打匈奴難不難?

玩過打地鼠沒?打匈奴就是打地鼠。匈奴所控制地理面積太大了,東到今天的呼倫貝爾,西到今天的中東,縱橫近四千公里,有草原的地方就有他們。雖然都叫匈奴,但是其族群呈家族化、雞窩狀分布。面對龐大的地理面積上分散居住又無固定居所的敵人,若主動出擊圍剿,將消耗巨大,完全是財政黑洞,即便消滅了一兩個族群,收益也遠遠小於支出,划不來。

我們與匈奴,誰的遠征作戰能力更強?

肯定是匈奴。第。

一、他們背上幾十斤風乾牛肉能吃好幾個月,現在內蒙古有類風乾牛肉就叫行軍糧;而我們背的是饃饃,易消化不抗餓還不易儲存。第。

二、他們是馬背上的民族,推進速度更快,我們也有騎兵,但整體兵種是以步兵為主。步兵遠征距離受限於後勤**鏈的安全長度,距離越遠**鏈越脆弱,風險性越高,一旦被切斷了**鏈,等於被刺穿了大動脈,餓就餓死了。遠征需要中途補給,這時海上的島嶼、航空母艦、陸地上的友邦就起到了作戰空間站的作用。過去我們巡邏南海需要從海南起飛,飛過去需要一千多公里,飛回來還需要一千多公里,超出了戰鬥機續航里程。而當我們有了三沙市和遼寧號呢?就具備了控制整個南海的能力。美國為什麼是全球軍事霸主?因為他們的作戰空間站呈網狀遍布全球,無論打誰,都是近距離攻擊。

既然匈奴人不會種地,為什麼仍然對中原情有獨鍾?

第。一、中原地區雖然是農耕社會,但社會經濟整體發展是先進的,其文化、商業、科技都是高水平的,這對馬背上的民族很有吸引力,就跟鄉下人喜歡逛城是乙個心理。第。

二、不會種地無所謂,他們擅奴役,你們會種就行了。例如南北朝時期,守了上千年的邊境線在北朝破防了,胡人湧進來占領了整個長江以北,中原處於經濟輸出狀態。後面我會給你講到白居易,白居易祖上也是胡人,就是這個時期進入中原大地的。

匈奴除了欺負我們,還欺負誰?

挨著誰欺負誰。我們屬於比較強硬的,把國門守的死死的,但不是所有國家、部落都有這麼強悍的守門能力。當時很多西域小國都在匈奴勢力範圍內,我說個名字你肯定知道,樓蘭。

樓蘭為什麼這麼出名?

兩個原因吧。一是與記述人有關,把西域人種、風俗描述的很有神秘色彩,好比現在湘西的旅遊口號——神秘湘西,這玩意有啥神秘的?都是人編的。樓蘭是眾多小國裡最小的乙個,只有一萬多人口,類似乙個村子那麼大,當時最大的國家叫烏孫國,大約有60萬人。二是樓蘭兩字多次進入過古詩詞,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三是近現代各類作品裡,老是喜歡寫什麼樓蘭姑娘,還創作了同名歌曲,另外各類探險的也喜歡去找樓蘭古城遺址。

當時西域有多少個國家?

他說,有三十六國之說,其實最初有五六十個國家,他們之間也是大魚吃小魚,相互吞併,最終還剩三十來個,但是又都被匈奴控制。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所以西漢初期,我們也一直在想辦法與這些國家取得聯絡,爭取達成戰略聯盟,只要有戰略聯盟,就可以合作駐兵。

派誰去聯絡感情呢?

張騫。張騫當時在朝中任侍從官,可以理解為辦公室人員。

他算是毛遂自薦。當時的漢朝對西域國家知之甚少,畢竟幾乎是物理隔絕的,只知道有條河西走廊可以通西域。這不是什麼好任務,凶多吉少,差不多相當於敢死隊,所以報名並不踴躍。

當時的契機是大月氏跟匈奴幹過一架,輸了,大月氏老大的腦袋都被單于拿來做成酒杯了,算是不共戴天之仇。漢武帝覺得這是個機會,要把敵人的敵人變成朋友,聯手抗擊匈奴。張騫就是為聯合大月氏而出使西域的。

用腦袋做酒杯,是不是有些殘忍?一是解恨,二是震懾。西漢末年乙個篡權上位的皇帝叫王莽,他被殺後,腦袋被後面幾代皇帝把玩得包了漿,甚至上朝時都帶著。目的就是告訴滿朝文武,想造反?這就是你們的下場。

張騫去到西域是乙個團隊,並且帶了翻譯官。這個翻譯官還挺有名,叫甘夫,是歸順的匈奴人,他或許是我國最早的翻譯官,很多影視作品都有他。

張騫出使西域耗時十多年。這哥們其實挺倒霉的,剛走到河西走廊,就被匈奴活捉了。活捉以後就想馴化他,讓他娶妻生子,他也佯裝安心在那邊過日子。就這麼過了10年,他不忘初心,逃跑了,繼續西行,想去找大月氏國,說服他們聯合大漢王朝共同抗擊匈奴。費了老勁,終於找到了,結果大月氏說,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過去我們的確跟匈奴有仇,但是今天我們井水不犯河水,各自為安,沒仇了,你回去吧。這哥們在西域各國間轉悠了一圈,倒也說服了幾個國家親漢。結果回程時,又被匈奴抓去了,又軟禁了一年多,才回到長安。

張騫跟哥倫布,哪個更有意義?

都有意義,都帶來了先進的文明。應該這麼說,沒有外來先進文明,本地種族更新技術走向新文明要延緩好多年。若非說有點差別,張騫闖西域算是角逐已知世界,哥倫布則是探索未知世界。

馬斯克一直在探索火星,算不算新時代的哥倫布?

時代的發展會不斷擊穿人類想象的天花板。你讓漢朝的人如何想象**?如何想象宇宙飛船?甚至不用想那麼遠,就算是手槍他們也想象不到。同樣的道理,未來人類的生活方式,也是今人無法想象的。那些敢異想天開、積極探索的人,都可以稱得上是新時代的哥倫布。

張騫先後兩次出使西域,一方面把外面的資訊傳遞回來,一方面把我們大漢文化輸出去,是個雙向使者,自此有不少國家願意親漢,西域也進入了大漢朝的視野。既然願意親漢,就可以達成戰略聯盟。漢武帝決定在西域設立作戰空間站,派駐兵過去。你可以看看地圖,從西安到烏魯木齊有多遠?2500公里!這麼遠的距離,若是每次都從關中運送物資到駐兵點就有些不划算,於是在西域開啟了屯田模式,也就是自己開荒,自己種地,類似建設兵團,自給自足。糧食越充沛,駐兵數量就可以越多,作戰能力就越強,願意歸順我們的小國就更多。8個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漢的火種正式在西域點燃了。

鄭吉,這個名字很陌生,但是,他才是真正開啟西域局面的人。如《漢書》所論:“漢之號令班西域矣,始自張騫而成於鄭吉。”

鄭吉史料記載少,一是遠在邊疆,相當於今天的駐非洲大使,很少有機會在國內見報。二是非貴族出身,親戚都不是文官,沒人記錄他的功績。三是沒有入選歷代教科書,而張騫則恰好相反,入選了歷代教科書。

鄭吉不是貴族怎麼當上官的呢?

他就是許三多系列,從列兵開始,一步一步,最終當上了省長,專業術語叫西域第一任都護,可以理解為第一任建設兵團總司令。

鄭吉為人堅韌剛毅,運氣也很好,遇到了恩師外交家、軍事家常惠,從小兵一路提拔,幾乎都是常惠推薦的。因為常年在西域附近與匈奴作戰,有機會第一批駐紮西域,逐步被提拔成了負責人。後來控制西域那片區域的匈奴老單于死了,匈奴內部為爭奪單于之位相互廝殺,匈奴骨幹之一日逐王發現形勢對自己不利,為避免日後被清算,毅然決定歸順漢朝,給鄭吉遞交了投降書。不管是主動勸降的還是被動納降的,都算大功勞,不戰而勝。鄭吉其人是有真本事的,否則常惠不會如此看重他。

鄭吉的成就是屯田渠犁、擊破車師、迎降日逐王、出任西域都護,一句話總結,就是把新疆納入了中國版塊,打通了絲綢之路。

在此之前很少有**,鄰國之間會有,但是遠距離的大宗**很少。絲綢之路途經的小國太多,小國目光短淺,覺得拿點通關費哪有直接劫貨更划算。現在有了西域都護府,等於有了老大給所有人主持公道,設立了規矩,你必須遵守,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保證了西漢與西域國家的**繁榮。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歷史的推演?

歷史不是簡單的唐宋元明清朝代更迭,而是要從地理角度去推演,從中原到草原再到西域再到雪原再到海洋,是五大版塊的聯動。

縱觀歷史,戰爭是有進步的。未來,幾乎所有戰爭都是斬首行動,老百姓該上班上班,該旅遊旅遊,戰爭與老百姓無關了。前段時間網上有個**,巴勒斯坦一大樓被飛彈定向爆破,老百姓紛紛拿手機拍攝,彷彿只是一場實景演出。斬首行動其實就是我們傳統的“擒賊先擒王,打蛇打七寸”的軍事策略,只是過去科技不發達,只能陷入人海戰術,一旦各方面條件成熟了,就可以實現精準打擊。與自動駕駛同理,科技進步讓普通人更安全。

在古代,國與國之間相互侵占,是不是不會受到國際**譴責?

有個關鍵節點,二戰。二戰前,基本是這種狀態,就是弱肉強食,叢林法則,誰強大誰擴張,包括二戰本身,也是德國與日本想實現版圖擴張夢。從二戰結束後,地理版圖基本固定了,侵略戰爭就很難發動了。

二戰以後依然在擴張,只是擴張的方式變了。英國輸出的是英語以及本土文化,美國輸出的是美元,日本輸出的是技術與品牌,南韓輸出的是娛樂文化,疆域面積已經不是最重要的競爭點了。你看日本品牌,在全球建廠,在全球銷售,這就是他們的擴張。為什麼我們在努力做一帶一路,也是文化輸出、**輸出,等於無形中擴大了疆域和全球影響力。還有一種輸出,就是資本輸出。例如挪威盛產海上石油,整個國家特別有錢,有錢了怎麼辦?不能花在本國,容易引發通貨膨脹,他們選擇了成立挪威國家主權**,購買全球優質資產,現在已經成長為巨無霸了,均分到挪威居民頭上,人人都是富翁。版圖擴張也不能說停止了,而是從2d轉向了3d,現在大國都在搞航天競賽,本質就是新一輪的哥倫布,看誰先發現新大陸。

趣說歷史(七) 董卓 曹操

西漢時期的軍事勁敵是匈奴,東漢時期也要打匈奴,但是匈奴整體呈沒落狀,已是吊打模式。歷史進入東漢後,主要工作是內部維穩,尤其是對付西部羌族勢力。彼時疆域上羌族已經屬於大漢王朝,只是內心還有那麼一絲倔強,不願臣服,先後爆發過三次大規模的起義,這三次羌族起義持續六十餘年,客觀上加速了東漢王朝的滅亡。羌族在...

趣說歷史(六) 貴族張衡

我們總說農民是看天吃飯,這個說法其實不準確,準確的說法是看命吃飯,就是看你攤上了什麼年代什麼命。遇到兵荒馬亂年代,你會不會被抓壯丁丟了命?趕上大旱大澇年代,你會不會餓死?另外還有高賦稅 瘟疫呢,聽起來都很遙遠吧?但是你看古今中外歷史,每隔幾十年就來這麼一波,要麼天災,要麼人禍。農民玩的是生存闖關遊戲...

趣說歷史(十三)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誰更穩定?單從疆域變化而言,南朝相對穩定一些。南朝的統治者和基本盤是漢人,有著絕對的掌控力,疆域內即便有異族也泛不起浪花。而北朝是群狼搶肉。起初前秦統一了北方,在狼王苻堅的領導下,眾狼有過短暫的蜜月期。苻堅是氐族人,他一死,整個北方立刻裂變成了兩大版塊 關中一帶被羌族人占領稱為...